南朝宋官员徐乔之(2 / 7)

加入书签

刘裕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放弃句章城,率军紧追不舍。

海盐县令鲍陋得知刘裕前来驰援,喜出望外,赶忙派出自己的儿子鲍嗣之带领一千名吴地士兵充当前驱部队。然而,刘裕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吴人士兵并不擅长陆地上的战斗,便下令让他们负责殿后。可惜的是,鲍嗣之年轻气盛,立功心切,全然不顾刘裕的军令,执意冲在了最前面。当夜刘裕安排奇兵,加倍购置旗鼓用以疑惑起义军,第二天作战,伏兵出发,孙恩撤退,鲍嗣之连忙追赶却遭遇埋伏而被消灭。刘裕一边后退一边作战,并用计让起义军怀疑还有埋伏而离去。

刘裕后来在海盐县城故址筑起城池,起义军连日攻打海盐城,城里的士兵不多,刘裕就挑选几百人组成敢死队冲出海盐城。起义军因被震慑而溃不成军,大帅姚盛也被斩杀。刘裕虽然接连取得胜利,但考虑到双方兵力差距大,于是佯装弃城逃跑,引诱起义军进入海盐城,趁着起义军放松戒备的时候,刘裕带领士兵发起突袭,大败起义军。

六月,孙恩带领十几万人马沿海路进军,准备突袭丹徒(今江苏镇江)。刘牢之还驻守在山阴,京城震动。刘裕听闻此事,日夜赶路,和起义军同时到达丹徒。当时刘裕和起义军兵力悬殊,加上长途赶路将士疲劳,而丹徒的守军又没有斗志。孙恩率领几万人马击鼓呐喊攻打蒜山,蒜山居民拿起扁担准备抵抗。刘裕带兵出击,大败起义军,孙恩虽然被打败,但凭借着人多的优势径直向京城进攻。因战船高大,且遭遇风暴难以前行,用了十天才到达白石。

不久之后孙恩得知刘牢之已撤回京师,朝廷已有防备,就转而向郁泌进攻。八月,朝廷加任命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率领水军追击孙恩到郁洲,又大败起义军,逼得孙恩向南逃跑。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又一次打败孙恩。从这以后,他三次交战都取得胜利,俘虏上万起义军,而起义军因为饥饿疾病瘟疫等死了一半以上的人,于是从浃口撤至临海。刘裕带领水军趁胜追击孙恩,孙恩害怕被抓,于是在临海(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投海自尽。

平定桓玄

为了镇压孙恩那来势汹汹且规模浩大的起义势力,晋朝廷可谓是倾尽了全力,投入了不计其数的兵力与之展开激烈对抗。然而,如此巨大的军事消耗却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京城的防守力量变得异常薄弱,形同虚设。与此同时,远在荆州之地、对江南富庶地区虎视眈眈已久的桓玄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正月,寒风凛冽,旌旗猎猎作响。骠骑将军司马元显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向西挺进,目标直指桓玄。而另一边,桓玄也毫不示弱,亲自统率着荆楚一带久经沙场的强大军团,一路向南疾驰而去,矛头直指向元显所部。

面对桓玄咄咄逼人的攻势,元显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前去抵御。与此同时,年轻有为的刘裕则作为得力助手一同出征,跟随在刘牢之左右。刘牢之率领着麾下的众多将士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最终抵达了溧洲。就在他们严阵以待之时,桓玄的部队如汹涌潮水般涌至。

眼见敌军已近在咫尺,刘裕心急如焚,当即向刘牢之请战,欲主动出击迎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牢之竟然断然否决了刘裕的提议,并心生一计,打算派遣自己的儿子敬宣前往桓玄营地,试图通过谈判求和来化解这场兵戎相见的危机。

对于刘牢之的决定,刘裕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皆表示强烈反对,两人苦苦劝谏,但刘牢之却犹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果不其然,桓玄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强大的军力,迅速突破防线,长驱直入,一举攻占了京城。得手后的桓玄并未善罢甘休,而是痛下杀手,残忍地处死了元显。随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刘牢之,表面上任命其为会稽内史,看似给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