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官员徐祚之(2 / 4)

加入书签

布局之后,成功地铲除了王恭和殷仲堪这两股强大的势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场混乱局势当中,桓玄趁虚而入迅速占领了江陵,并以此为据点逐步掌控了东晋将近三分之二的广袤领土。

次年,贼心不死的王恭联合庾楷,又伙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人再度密谋造反。此次叛军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径直杀至建康城近郊方才被勉强镇压下去。最终,王恭兵败身死,结束了其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公元400年,孙恩攻会稽,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孙恩的叛军甚至直接威胁建康,建康被围困,城内爆发饥荒,后孙恩战败身亡。

桓玄称帝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正月,正值新春佳节,但朝堂之上却是一片紧张气氛。司马元显凭借着司马德宗的名义颁布诏书,历数桓玄的诸多罪行。这封诏书犹如一道惊雷,划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局势。

诏书中言辞犀利地揭露了桓玄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等一系列罪状,并宣称要对其进行严厉惩处。随后,司马元显亲自担任大都督一职,开始大规模地调动兵马,派遣将领出征,准备与桓玄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讨伐大军,桓玄并未坐以待毙。他迅速作出回应,同样发布了一篇檄文,指责司马元显弄权误国,祸乱朝纲。同时,桓玄率领着自己麾下精锐之师,如猛虎下山般直扑国都建康而来。一时间,战云密布,整个建康城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司马元显毕竟还是太过年轻,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勇气。他深知桓玄威名赫赫,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畏惧之情。因此,尽管已经调集好了军队,但他却迟迟不敢下令出兵迎敌。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局势愈发危急。

二月,眼见战事一触即发,朝中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采取一项特殊举措来鼓舞士气。他们精心为司马德宗换上一身崭新的军装,并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这位年幼的皇帝来到西池,为即将出征的司马元显举行隆重的饯行仪式。此举意在向天下人表明朝廷对抗桓玄的决心以及对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有着如此盛大的送行场面和众人的殷切期望,司马元显最终还是未能战胜桓玄。这场战争以司马元显的失败告终,不久之后,他本人也惨遭杀害。与此同时,司马道子作为司马元显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流放他乡。至此,东晋的朝政大权完全落入了桓玄手中。

桓玄先是废掉并诛杀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二人,彻底消除了潜在的威胁。紧接着,他又毫不客气地自封为丞相、太尉等要职,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东晋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自从掌控建康以来,桓玄可谓意气风发。他不仅统领着满朝文武官员,而且还将所有重要事务统统包揽于己手,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可怜的司马德宗,则再一次沦为了权臣操纵之下的傀儡皇帝,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或许是胜利来得过于容易,桓玄在进入建康没多久之后,就逐渐变得骄奢淫逸起来。他终日沉迷于酒色声乐之中,不理政事,致使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曾经那个雄心勃勃的英雄人物,如今已渐渐迷失在了权力的旋涡里……后来,三吴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殍[piǎo]无数,桓玄照旧开销巨大,却大幅度削减了司马德宗的供养。与此同时桓玄也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元兴二年(403)十一月,桓玄命卞范之扶着司马德宗的手写下禅位诏书,又命王谧解下了司马德宗的玺绂[fu],司马德宗被迫禅让。翌年十二月壬辰(404年1月1日),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废安帝为平固王,将他安置到浔阳。

桓玄称帝后,朝令夕改,纪纲不整,广建宫室,大兴土木,政局变得动荡不安,地方将领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