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萧绎正妻徐昭佩(8 / 9)
他疲惫不堪地瘫坐在地上,吩咐御史中丞王孝祀撰写投降文书。话说当时,谢答仁等一干人焦急地向萧绎进言,力劝其趁着夜色深沉,骑快马突围而出,前往投靠任约所率领的大军以求生机。然而,这萧绎平日里并不擅长马术,面对此等生死抉择,心中不禁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见此情形,忠心耿耿的谢答仁挺身而出,表示愿亲率一队人马护驾,确保萧绎能安全抵达目的地。可未曾想,萧绎竟听信了王褒的意见,断然拒绝了谢答仁的好意。
谢答仁心有不甘,再次恳请萧绎准许他收拢残余兵力,前往守卫子城,以作最后一搏。起初,萧绎已然应允,但不知怎的,那王褒又在一旁巧舌如簧,一番言语之后,萧绎竟然再度改变主意,出尔反尔。眼见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屡屡遭拒,谢答仁悲愤交加,急火攻心之下,一口鲜血喷涌而出,随后含恨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于谨收到了萧绎遣人送来的降书。于谨阅罢,提出要以梁国太子作为人质,方可接受投降。无奈之下,萧绎只得派遣王褒将太子送往敌营。待王褒抵达之后,于谨之子忽然心生一念,命王褒当场挥毫泼墨,书写几个字来。王褒不敢违抗,只得遵命照办。待到写完落款之时,他却署下了“于谨家奴”四字,令人唏嘘不已。
经过这番折腾,时间悄然流逝。不多时,只见那萧绎神情落寞地丢弃掉身上所有华丽的饰物,身着一袭朴素白衣,跨上一匹骏马,径直朝着东门疾驰而去。行至门前,他抽出腰间佩剑,奋力向着城门猛砍几剑,口中不住地哀叹道:“我堂堂一国之君,竟落得如此下场!”话语之中,满是无尽的悔恨与悲凉。话说那西魏的将士们勇猛无比,他们身手矫健地越过深深的沟堑,一把紧紧抓住了萧绎所骑乘马匹的马辔。这匹马原本飞驰如电,但在这些悍勇之士面前也只能乖乖停下。随后,他们毫不费力地便将其拉到了白马寺北(也就是现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地方)。
紧接着,西魏方面又派出人手牢牢扼住萧绎的后背,一路押送着他来到了于谨所在之处。而另一边,梁王萧察更是派遣出一支身披铁甲、威风凛凛的精锐骑兵队伍,迅速将萧绎关押在了乌幔营之中。在这里,萧察对他百般质问和羞辱,让这位曾经尊贵无比的人物颜面尽失。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不久后,于谨命令开府仪同三司的长孙俭率领大军朝着金城进发。狡猾多端的萧绎心生一计,竟然欺骗长孙俭说自己在城中埋下了整整一千斤的黄金!听闻此消息,长孙俭心动不已,当即决定带着萧绎一同进入金城寻找这批宝藏。
待到进城之后,萧绎看准时机,连忙向长孙俭诉说自己遭受萧察凌辱之事。同时,他还坦诚相告之前所说关于黄金之事纯属子虚乌有,自己不过是想要借此良机找人倾诉苦衷罢了。长孙俭听后,心中虽有些恼怒,但见萧绎如此可怜,最终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便将他暂且安置在了主衣库内。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已至同年的十二月丙辰日(即初四这天)。徐世谱与任约眼见局势不利,只得无奈选择退守巴陵。此时,于谨再次下达指令,要求萧绎亲笔书写书信去招降王僧辩。可萧绎深知自己如今已是身不由己之人,料想王僧辩断不会轻易听从他的劝降,故而果断予以回绝。
在此期间,有人好奇询问萧绎为何要将那些珍贵的藏书尽数焚毁。只见萧绎满脸落寞之色,缓缓叹气道:“我这一生饱读诗书,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到头来呢?依旧未能避免国破家亡之命运。既然如此,留着这些书籍又有何用?倒不如付之一炬来得痛快!”言语之间,尽显无尽的悔恨与绝望之情。辛未(十九日),西魏下令处死萧绎,萧察派人去监刑,用装土的袋子把萧绎闷死,萧绎死后尸体被粗布缠裹,用草席收险埋葬在津阳门外,终年四十七岁。太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