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大臣徐爰(2 / 6)
推算,终于在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大功告成,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历法着作——《元嘉历》。这部历法成功地纠正了以往旧历中的诸多讹误之处,使得对日月食现象的预测变得更为精确准确。在当时那个时代,《元嘉历》无疑堪称先进之作,因而很快就获得了宋文帝的青睐并得以正式采用推广。
史学成就方面,公元439年,即元嘉十六年,这一年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凡意义。就在此时,才华横溢的何承天接到皇帝诏令,开始着手编撰伟大的历史着作——《宋书》。他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史才,精心构思并逐渐搭建起这部巨着的基本框架。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分本纪、列传以及志书的撰写工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亲眼看到《宋书》最终完稿成书。但即便如此,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并未白费,其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后来者沈约撰写完整《宋书》时的重要基石和宝贵参考资料。
在思想观念领域,何承天始终坚定地秉持着儒家思想理念。面对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其宣扬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他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表示坚决反对。为此,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诸如《达性论》《报应问》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作品从自然规律和人性本质的独特视角出发,对佛教教义展开了深刻而犀利的批判。这种大胆创新且富有洞见的观点一经问世,便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一般,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众多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使得这场思想交锋愈发精彩纷呈。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也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话说那沈约,命运多舛。其父亲在他尚且年幼之时便遭诛杀而亡故,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小小的沈约不得不踏上漫长且艰辛的奔波逃亡之路。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然而,年幼的沈约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时光荏苒,终于熬到了孝建二年(公元455年)九月,宋孝武帝大赦天下。至此,沈约方才结束了这段充满苦难的流亡生涯,并与其母一同定居于他乡。虽然年少时经历诸多磨难,但沈约始终保持着一颗勤奋好学之心,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各类书籍,日积月累之下,终成博学之士。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沈约的才华渐渐为人所知。后来,他有幸受到朝廷的征召,得以入京面圣。济阳人士蔡兴宗,此人亦是爱才惜才之人,早有耳闻沈约之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故而对他格外优待。
当蔡兴宗出任郢州刺史之际,更是毫不犹豫地力荐沈约担任安西外兵参军一职,并兼任记室工作。此后,蔡兴宗转任荆州刺史,再度举荐沈约为西记室参军,同时还让他兼任厥西县令。可惜好景不长,蔡兴宗不幸离世。不过,沈约的仕途并未就此停滞不前。
蔡兴宗逝世之后,沈约先是担任了安西晋安王法曹的参军,随后又转任外兵参军,依旧兼任记室之职。没过多久,沈约因能力出众,得到赏识,被调入京城,出任尚书度支郎一职。
待到齐朝建立之初,沈约继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此时的他身兼数职,不仅担任征虏记室,还兼任襄阳县令,更重要的是,他有幸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懋,成为其身边的得力臣子。自萧长懋入主东宫以来,沈约因其卓越才华与出众能力,得以获擢升为步兵校尉一职。此后,他便在那庄严肃穆的永寿省日夜值守,肩负起管理东宫文书记载以及四部图书校订之重任。彼时的东宫可谓人才济济,然而,沈约在众多贤能之士中脱颖而出,独得太子青眼有加。
这对忘年之交时常相聚,促膝长谈,往往一聊便是一整天。以至于其余官员欲求面见太子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