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位与本书同行的读者(2 / 3)
人没有让他变成“老谋深算者”,只是让他比同龄人更早看清了一个真相:在皇权与王权的游戏里,不具备可调和性。
很多人说徐平想造反是因为野心,其实不是他想造反,是他没得选。
试想他的身份,藩王子嗣。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这不是隆圣帝对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权力之间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皇权要的是绝对的集中,而王权只要存在,就会成为威胁。天平两端,要么皇权把王权压下去,要么王权反过来制衡皇权,没有中间路可走。
已是藩王子嗣,徐平如果不进一步,等待他的结局是什么?看看宁毅就知道了。宁毅其实只想保下祖宗基业,最终还是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徐平想造反,本质上是求生,是为了在皇权和王权的争斗彻底爆发前寻找出路。
哪怕现在的纪凌暂时没有动手,可后世之君呢?只要王权还在,这个隐患就永远存在,总有一天会有人拿起刀来。
催生他野心的不光是权力,更多的还是吸取了历史教训的先见之明。
至于徐平不够沉稳、谋略不行、行为处事不够有能力。这是读者站在上帝视角和穿越者光环带来的误解。
上帝视角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知道哪个角色是敌人、哪个是朋友,所以会觉得徐平的能力不够。
但徐平不一样,他身处局中,没有预知未来的全知能力,他得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甚至是被篡改过的,他只能在有限的信息里做判断,自然会犯错、会冲动。
而且大家很容易默认“穿越者就应该很厉害,就应该吊打土着”。
徐平前世没有学过兵法,更没有处理过政务,他所有展现的“谋略”,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和被打压下摸爬滚打出来的。
还有就是情报机构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徐平怎么不搞个厉害的情报网,这样就能掌控一切前路。
这里作者给你们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古代背景。
古代的情报机构,功能其实很有限,大多是用来监视朝臣、刺探敌国的简单消息,而且受限于通讯方式,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消息靠人传,一来一回就要很多天,甚至十天半月乃至数月,中间会出现大量偏差甚至被拦截。
所以它远没有影视剧、国漫、小说,里面的那种无所不能。它对战争和执政的帮助不能说没有,但其实不大。
尤其是古代战争,打的最多的其实本质上就是信息差。既然情报机构那么厉害,那还打什么信息差。
作者不想为了所谓的爽感就给徐平开一个情报外挂,因为那样会让本文失去真实感。
最后,作者还想和大家说说这本书未来的走向,这也是很矛盾、很纠结的地方。
按照最初的大纲,第四卷和第五卷会有很多重要的剧情:武承乾在元武发动谋反、徐沧率领大军北伐、隆圣帝御驾亲征病故他乡、北境土崩瓦解……
这些剧情不是“支线”,而是支撑整个故事的“主线骨架”。
没有武承乾的谋反,就无法埋下元武皇权内斗引发混乱后导致的下坡。
没有隆圣帝的驾崩,就没有后续权力真空导致大周分崩离析的原因。
没有北境的土崩瓦解,徐平后续的选择就失去了时代背景。
没有这些剧情,这本书就是不完整的,徐平后续的每一步也会显得极其突兀。
但问题在于,这些剧情里,徐平几乎没有参与,因为他在大梁,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偶尔出现。
几天前作者把这个想法告诉了xx,xx并不赞同,也不支持作者这样写。xx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这本书的**
小说一旦离开主角视角,大部分读者会失去代入感,觉得这和徐平有什么关系?,进而失去阅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