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确定朝堂秩序,新气象!(2 / 2)

加入书签

个人的手在记录时,他的大脑很难保持完全的空白。

他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去判断何为“精髓”,何为次要。在这个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会去思考:“王上为何要推行此策?”“此策欲达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背后的逻辑与考量是什么?”

这不仅确保了政令的核心思想能够最准确、最直接地抵达执行者的脑海,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失真,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所有官员的思维节奏与高要保持同步。他们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记录的瞬间,成为了政策的“主动理解者”。

长此以往,整个官僚体系的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向高要的治国理念靠拢,形成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政治认同。这远比单纯依靠严刑峻法来保证服从,要高明和持久得多。

在革新朝会形式的同时,高要也对朝会的频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明确宣布,不需要进行每日朝拜,而是将例行的朝会固定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七、十五、二十二、二十八”这五天。除非遇到战事或其他重大紧急情况,否则不再举行临时朝会。这一制度变革,同样具有多重深意。

其一,是将行政权力下放,赋予官僚系统更大的自主运作空间。每日朝会,事无巨细皆由君主决断,这不仅是君主的沉重负担,也极大地限制了各部门的能动性。高要将朝会制度化、定期化,意味着他承认并信任其建立的官僚体系具备处理日常政务的能力。

各衙门、各官员在非朝会日,可以依据既定的法律、政策和自身职权,独立处理事务。这既是效率的提升,也是对专业分工的尊重,是现代官僚制度的雏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