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对于武涉的正式安排!(2 / 2)
更是高要政治智慧的极致体现。武涉是何许人也?他并非萧何、曹参那般从微末时便誓死相随的从龙旧部,也非张良那种名满天下的战略大家。
他是在征讨会稽时率众归降的降官。尽管在之后的岁月里,尤其是在关键的九江一战中,他展现出了足够的努力与忠诚,但其大部分时间都被派驻在外郡,担任的职务虽不可或缺,却始终远离权力中枢,未曾进入过派系林立的朝堂核心圈。这恰恰成了武涉最宝贵的“政治资产”——他是一个孤臣。
在派系脉络已然初步显现的新朝官场,萧何有其追随的行政官僚,武将们有其同袍之谊的圈子,甚至张良也因其独特身份而自成一格。而武涉,孑然一身,无门无派,他的权力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要本人。他的荣辱兴衰,完全系于君王的信任。这种纯粹的依附性,在高要看来,正是执掌“吏部”这一要害部门的最理想品质。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天下文官的铨选、考课、爵勋、升降之政,可谓“天官”。它手握所有官员的政治生命线,是权力寻租与派系倾轧的重灾区。若将此部门交由任何一位根基深厚的重臣,无论其本人如何清廉,都难以避免其所属派系借此扩张势力,形成尾大不掉的朋党之患。
高要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力最强的吏部侍郎,而是一个最能保持中立、最能忠实执行他意志的吏部侍郎。武涉完美地符合了这一要求:
无根基,故能持正:他没有需要照拂的旧部,没有必须报答的恩主,这使他能在官员考核与升迁中,最大程度地摆脱人情网络的束缚,仅仅依据高要设定的“能者上,庸者下”原则行事。
受殊恩,故能竭诚:从一个边缘太守一跃成为内阁次辅、吏部侍郎,这份知遇之恩,足以让武涉感激涕零,誓死效忠。他内心的震撼与狂喜,文中描述为“受宠若惊”、“之前的些许不满顿时烟消云散”,正是高要想要的效果。这种强烈的报恩心理,会转化为恪尽职守、不负君恩的巨大驱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