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军团的扩张,职务任命!(1 / 2)

加入书签

在众人心绪稍平后,高要开始阐述更为精细的编制蓝图,这展示了他对现代军事组织结构的深刻理解:“每个集团军,并非简单的人数堆砌。其下辖四个步兵师,每个步兵师额定人数一万八千人,作为集团军的中坚打击力量。另设一个骑兵师,编制两万人,确保我军在野战、奔袭与侧翼突击上保持绝对优势。

此外,专设六个基建团,每团两千人,负责筑路、修桥、构建营垒及战时工事,保障大军行进与驻扎。其余则为亲兵营、工程师团队、后勤运输、医疗救护等辅助部队,总计约两万人。如此配置,旨在使每个集团军都具备独立作战、持续攻坚与长期驻防的综合能力,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战略单元。”

编制方略已定,接下来便是执行之人。高要目光一转,落在那位被誉为“兵仙”的大将军韩信身上。“韩信!”他朗声点名。

韩信正沉浸在对新军制的思考中,闻声微微一怔,随即迅速出列,来到御阶之前,肃然跪地:“臣在!请王上吩咐!”尽管表面恭敬,他心中却隐约升起一丝不妙之感。他擅长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于繁琐的兵员招募、组织管理等事务,向来兴趣不大,也并非其长项。

高要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韩信的心思:“新军制的落实,首重兵员。招兵、选兵、初步编练之事,由你这位大将军牵头,与兵部共同商议落实。孤,只要看结果——一支编制满员、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五十万新军。至于过程如何困难,资源如何调配,那是你需要去解决和协调的问题。”

高要语气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别认为当了个大将军,就只需要盯着地图谋划战略、上阵冲杀即可。为将者,尤其是统帅全国兵马的大将军,需知兵从何来,如何凝聚,如何保障。不明白这一点,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明白了么?”

“这……”韩信闻言,内心顿时叫苦不迭。他确实未曾想过,自己有一天要亲自去操办如此大规模的征兵事宜。这绝非简单的张贴告示、募集壮丁那么简单。经过连续一年多的征战,原有三十万南境军虽未折损过半,但阵亡、因伤退役、以及部分功成名就渴望解甲归田的老兵加起来,减员亦十分可观。

高要的要求,等于是要在短时间内,净增三十万高质量兵员!这还不算,新编制中强调的基建、工程、后勤等专业兵种,更需要具备一定技能的青壮,其招募和培训难度更胜普通步兵。这个任务,其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曹参所要推行的全面土改与税法更张,同样是牵动全国、影响深远的大工程。

然而,王命已下,岂容置疑?韩信深知,这是高要对他的一次关键性考验。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纷乱思绪,沉声应道:“喏!臣,领旨!”

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但更多的是一种接受挑战的决心。他明白,高要此举,意在逼迫他跳出纯军事指挥官的舒适区,真正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去理解和掌控整个军事机器从构建到运作的全过程。这是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能够统筹全局的大将军所必经的历练。

安排完最棘手的兵源问题,高要开始宣布各集团军的主官任命,这既是论功行赏,更是精妙的权力平衡与布局。

“四个集团军的军长、副军长,依序入场听封。其余各级将校,由兵部会同大将军府,依据战功资历,拟定晋升名单上报。”高要展开一份帛书,声音清晰地宣读:

“第一集团军,军长更改为陈钊。副军长,由原第一军团副将段威调任。”

这项任命意味深长。陈钊,或许名声不及韩信、英布显赫,但却是关键时刻能担重任的稳健之将。当年吕公密谋反叛,意图里应外合拿下南海郡时,正是陈钊临危受命,坚守城池,为高要回师平叛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后多年,他一直在重要岗位上历练,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