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内阁,六部,三司!(2 / 2)
;边陲之地,民族杂居,风俗不同。
若所有政事均需等待中央一纸命令,必然反应迟缓,甚至出现“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困境。强行推行一刀切的政策,地方官员为完成考核,要么欺上瞒下,要么苛虐百姓,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动摇国本。
但另一方面,地方的自主权绝不能过大,否则极易形成割据势力,尾大不掉,对中央政令阳奉阴违,甚至最终走向分裂。如何既让地方有能力因地制宜地处理政务,又能确保中央的权威和政令的畅通,是这个新制度必须解决的难题。
高要的初步构想是,在推行内阁-六部中央体制的同时,对地方行政体系进行配套改革。他考虑借鉴明初“三司”并立的思路,在郡一级设立分别主管民政、刑狱/监察、军事的官员,使其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相应的部门负责。这样,既分散了地方长官的权力,防止其一手遮天,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同时,他要求内阁和六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差异性。下达的政令应更具指导性而非刻板的操作性,给予地方在一定原则范围内变通执行的空间。此外,他还要建立一套更为高效、保密的信息传递系统,并定期派遣钦差实地巡查,既收集真实民情,也监督地方官员对政令的执行情况,确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
光明宫正殿之上,高要缓缓开口,将他深思熟虑的内阁制度构想,清晰而坚定地向满朝文武宣告。他没有纠结于丞相制的历史功过,而是直指其权力结构的固有弊端,并展示了内阁制度在分权制衡、巩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优越性。他引述明制为鉴,既肯定其初始设计的合理性,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后期异化的教训,并阐述了他为此设计的种种防范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