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打了这么多年,我还不能享受么?(2 / 2)
、先祖、歌颂君王功德,是礼乐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不仅负责演出,还承担着教育贵族子弟的职责。十三岁入学,学习音乐、诗篇和小舞,十五岁习射御与《象》舞,二十岁精通各种仪礼和大舞,这些都是贵族必修的“六艺”内容,旨在培养其仪表、风度和内在修养。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乐舞的神圣性逐渐削弱,其娱乐功能开始凸显。及至两汉,舞蹈在宫廷和民间都蓬勃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再到盛唐,胡风东渐,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舞蹈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既有《霓裳羽衣舞》这样的宫廷精品,也有健舞、软舞等各类民间舞种,瑰丽多姿,极尽绚烂。
纵观历史,舞蹈从未真正断绝。它从最初的祭祀通神,慢慢演变出宫廷宴飨、民间欢庆、军事傩舞等多种形态。宫廷与民间的舞蹈相互影响,汲取养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即便两国交战,城破国亡,除非死于乱军之中,否则这些技艺精湛的舞女乐师,往往能幸存下来。因为新的征服者、新的统治者,无论出身如何,都需要这些艺术的装点,来粉饰太平,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满足感官的享受,这是权力舞台上一种心照不宣的战利品继承。
当然,如黄巢那般彻底打破一切规则、生冷不忌的破坏者,属于历史罕见的例外。
而且,古人的开放程度,尤其在宫廷宴乐这一特定场合,远超现代人的想象。舞蹈,在这里是赤裸裸的权力与欲望的投射。为朝臣表演的舞蹈,或许还讲究些庄重仪态;但为君王单独献艺时,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负责管理舞乐的官员,一方面要不断挑选年轻貌美、身段柔软的新人,充实队伍,保持新鲜感;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准备着,某位舞姬可能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被君王看中,从而鲤鱼跃龙门,身份剧变,这本身也是诱惑舞者竭尽全力的潜在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