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穿越夏朝一月有余(2 / 8)
了地,这回蚊子倒是感觉少了她很想再睡会。
就在她迷迷糊糊睡过去的时候“铛铛铛……”
几声敲板子的声音再次响起。
她忽的坐了起来手脚麻利的下炕趿拉上破草鞋……
这声音让她既痛苦又迫切怀念,这是开饭敲板子声。
打开参差不齐的破木板门,快步往灶台而去。
叔父(二叔)张大安,叔母万叶子,她阿翁(爹)张大顺已经围着灶台端碗了。
万叶子端了两个装满稀米水的破碗,转身先送到东屋君姑(婆婆)和君舅(公公)屋里。
然后才返回端着自己,和她小儿子张元宝的碗走了,她和叔母家的女儿张小米围着灶台开始端自己的。
张小米比她小一岁今年八岁,她弟弟张元宝四岁。
东屋住着张老头和老太太王婆子,老两口还有一个闺女叫张小妹,嫁给同村孟家老二孟石头,生了一个儿子叫孟狗蛋今年五岁。
西边第一个屋比第二个屋要大一些,原本是张老大一家人住着,后来孩子死了,老二家一家在这个屋住不下,张老汉就做主给哥俩调换了一下。
一碗小米水三口两口就下了肚子,饱不饱水上找吧,张老汉老两口如今身子骨是越不行了,长年累月的劳作再加吃不饱早已经没法下地干活了,四十多了却老的跟五六十岁的人一样,浑身干瘪枯瘦。
张老汉是不能再下地干活了,但平时出门溜达串个门倒还行。
王老婆子每天病歪歪的,膝盖常年疼不能走的太远也不能着凉
村子很大,家家都是歪歪扭扭的黄泥茅草屋,每家每户占地面积都还挺大的,前院仓房后院菜地,没有围墙只有木叉子栅栏。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为亭,十亭为乡。
这个村子差不多百户人家,村里做主的是里长。
里长管理一个村子得大小事情,田里大小事、各家各户新添人口、离世人口记录在册,传达给啬夫或是三老。
整个平遥乡有十亭,那也就是一万多家人口,每家每户的人口加起来,这平遥乡最少也有三四万人。
她所在的就是平遥乡下一个里,也就是一个百户人家的村子。
距离县城十公里左右,步行去的话要走将近三个小时。
村子里主要种的是粟米也就是小米,这边的地区她分靠近北方,但不是大北方。
收获粟米的季节一般都在天气冷的时候九十月份左右,至于什么朝代她也只知道这是夏朝,一个她并不熟悉的朝代,在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出现过的朝代,但这里的人穿着倒是很像历史上的汉朝时期。
各家收获的粟米按照现在的缴税,按三十分之一上交国库,剩下的自家自留吃的或是换东西用的。
各家的地大小不一自然收获就不一样,但这时候的土地种植收获情况全看老天爷,天气好地里没虫灾一亩地能收三石左右。
(一石120斤左右)
如果赶上天不好再来点虫灾,那一亩地能收二石不错了。
朝廷的赋税不算高,主打一个老子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家家剩的粮食基本都够吃,种地的农民每天盼着老天爷保佑,保佑风调雨顺、保佑无虫无灾、保佑边关没有仗打,这样他们就能多一口嚼头。
可粮食剩的够吃,为什么家家户户的田客还如此瘦?
那是因为朝廷律法上条例,家家除了粮食要缴纳赋税,每家每户的人口每年也要缴纳税。
十五以上的成年人要缴纳算赋(成人)四十钱,十五以下的要缴纳口赋二十钱(儿童税)。
凡是家里有过十五到三十岁年纪没成婚的,算赋要以五倍缴纳。
可朝廷不允许凡年满十五岁的女子不嫁人的,如若不嫁人将强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