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热汤都烫不住那张死嘴(1 / 2)
杨玉贞的这“豪华版”
板面端了上来。
荷包蛋嫩、炸大排香、兰花干吸满汤汁,鸡肝紧实,再配上青菜和微微黄色的筋道的板面。
看着就色香味俱全。
栗子女看到面,终于放下清高,一头扎进面碗里。
李然然也纠结的看了丈夫一眼,自己小口一小口的开吃。
杨玉贞根本吃不了一大碗,所以面一到手,就让施建军挑了一半面出去。
施建军就是普通的青菜面,杨玉贞也帮他加了半只八珍鸡,死老灯都能吃,她徒弟更应该吃。
八珍鸡是一道融合“八珍”
食材与鸡肉鲜香的经典菜肴,核心是用多种滋补食材与鸡肉同炖,让鸡肉吸满食材的复合香味,既美味又兼具营养,常见于中式宴席或家常滋补餐中,有好多好多种不同的配比,基本上是全国各地有各地的八珍。
杨玉贞尝了口八珍鸡肝,入口满是醇厚的香味。
她放下筷子,心里却犯了嘀咕。
这八珍鸡是好东西,不管是家常滋补的药膳版,还是鲜爽的菌菇版,味道都挑不出错,可要是想在饭店里推出这道菜,鸡的来源就是个大难题。
1978年的市场上,鸡肉紧俏得很,还得凭肉票供应,要是饭店天天要货,未必能稳定拿到货。
“不如自己弄个养鸡场?”
杨玉贞突然眼前一亮。
罗砚洲那边的小院空着不少地方,圈块地搭个鸡棚太容易了,不用养太多,先满足饭店和早点铺的自用需求就行。
而且养鸡还能增加工作岗位,让跟着她干的退伍兵多份营生,一举两得。
她想起之前听人说的养殖门道:五十到一百只鸡,普通人稍微上点心就能养好,风险小;可要是到了一百到二百只,疾病传播的风险就会翻倍;二百只以上,就必须得有专业人员盯着才行。
这么算下来,起步阶段养五十只最合适,先够大家自己吃,积累点经验,再慢慢往多了扩,边养边学,稳扎稳打才好。
想到这儿,杨玉贞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罗:圈地建鸡棚,初期养殖5o只;腾:冷库外围划区域,同步养鸡……”
她打算回去就给清水市那边打电话,让他们也跟着筹备,既然要做,就得把摊子铺得扎实些。
毕竟肉票制度还没取消,她记得清楚,要到1989年全国基本取消肉票,北京都要等到九几年,当然后期管束就会松很多,但至少几年内,鸡肉还得凭票买。
自己养鸡,不光能绕开肉票的限制,还能让早点铺、饭店的食材更自主。
而且养鸡不光能解决鸡肉问题,鸡蛋更是个大惊喜。
现在大家吃鸡蛋都得省着来,早点铺想加个茶叶蛋都得到处零碎的收。
要是每个市的鱼水情流动早点铺都配个小型养鸡场,稳定养上千只鸡,不光能解决至少三分之一的肉食需求,几乎所有的鸡蛋来源也都稳了。
更重要的是就业。
杨玉贞心里盘算了一下,要是能在全国建上百个退伍兵养鸡场,根本不愁产能——退伍兵们纪律性强、能吃苦,管养鸡场再合适不过,既能让他们有份安稳工作,也能让养鸡场的管理更规范。
她想起空间里面那几百只白羽鸡,忍不住笑了。
成年母鸡上百只,公鸡十只,还有几百只一斤重的小鸡,这可是宝贝。
白羽鸡是典型的“生型”
肉鸡,雏鸡到出栏只要38-45天,比传统土鸡12o-18o天的周期快了2-3倍;而且饲料转化率高得吓人,每增重1公斤只耗18-22公斤饲料,差不多喂两斤玉米就能长一斤肉,这种好品种,现在中国还没有呢。
1978年的中国,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