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2 / 2)

加入书签

?总不能拿自己家里的钱贴进去吧?

因此,当谢清风这边迟迟没有动静时,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钱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谢祭酒虽有才,奈何囊中羞涩。”

“没有钱,拿什么买纸?请什么工匠?印刷开模可是烧钱的玩意儿!”

“看来这《京报》怕是真要夭折在钱上了,可惜了谢大人一番谋划。”

“也未必是坏事,此物若成,于我等未必是福”

各种议论在私底下流传,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大家都认定了,谢清风是被钱给困住了。

甚至有人开始猜测,他何时会向陛下上表陈情困难,请求延缓或者撤销此议。

然而让他们觉得惊奇的是,中秋过后没几日,京城的大街小巷里突然冒出了七八个穿着青色短打的汉子。

他们肩上挎着木盒,手里举着几张薄薄的纸,扯着嗓子大声吆喝起来:“卖报咯!

卖《京报》咯!

三文钱一张,有陛下御笔题名,有六部新政解读!”

“《京报》新鲜出炉咯!

里面还有李学士的美文,还有谢祭酒写的故事,好看又有用!”

吆喝声此起彼伏,很快吸引了早起的百姓。

有人好奇地围上来指着汉子手里的纸问:“真有陛下题名?”

汉子连忙展开一张,只见最顶端印着苍劲有力的“京报”

二字,旁边还小字标注着:御笔。

下面分了几栏,一栏写着户部田亩减税令详解,一栏印着工部漕运修缮进度

京城的百姓还是有许多人识得字的,没有人敢假冒御笔,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那老汉激动得要命,从怀里摸出三文钱,“给我来一张!

我要拿回去给我那读书的孙子看看,让他也见识见识皇上的墨宝!”

御笔题名的噱头与三文钱的低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百姓。

好奇、敬畏,亦或是单纯想沾沾皇气的心理,驱使着人们纷纷掏出铜钱。

第一批印量本就不多的《京报》在噼里啪啦一阵喧闹后,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京城的消息本就几乎透明,更别说这种比较轰动的事情了,京报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朝臣们的耳朵里。

然而,与市井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都察院言官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