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益州郡命脉(1 / 2)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三月十二。
就在项羽派遣虞子期带领三千江东子弟以及无数物资,准备渡海前往夷洲岛开荒之时。
汉王朝西南,益州,永昌郡。
太阳初升,滇西的云岭山脉还裹着薄雾,永昌郡的梯田已如苏醒的巨龙,在初春的晨光中舒展身躯。
层叠的田垄沿着山势盘旋,水光潋滟,仿佛给苍翠山峦系上银色的绦带。
渠水淙淙流入新修的陂塘,老农抓起一把黑土用力攥紧,看着指缝间渗出的水珠咧开了嘴。
山脚下传来铜锣的清响,伴着郡府小吏的吆喝声:“开犁啰!”
转瞬间,整片山谷如同活了过来,各种声音不断传出。
赤脚的僰人妇女背着竹篓,将浸泡过的稻种撒进育秧田。
她们鬓角间各种不同的饰物随着动作叮当作响,像山泉敲击着青石一般。
半山腰的梯田里,十余头犍牛拉着曲辕犁破开沃土,泥浪翻涌间弥漫着腥甜的生机。更有健妇提着木桶沿田埂穿梭,把发酵过的草木灰均匀撒进犁沟。
“去年亩收三石七斗!搁从前,这种烧荒种的山坡能收一石就要谢山神了。没有王郡守、赵郡丞,我们完全不可能有这般收获。不仅如此,原本以为收成增加了,相应的赋税会多缴。
没想到王郡守以我们种植粮食有大功,还减免了部分税赋,比起往年收获多了,上缴得少了,所有人都能吃饱饭了!”一个梳着椎髻的彝人汉子扶着犁梢,对田埂上歇脚的老者感叹道。
老者眯眼望向纵横交错的沟渠,长叹道:“是啊!以往每年的寒冬,都有不少百姓,特别是老人与婴孩死于饥寒交迫之中,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这种情况明显改善了很多。
郡守府让挖的这陂塘亦是宝贝,即使发生春旱,我们也不用担心了。”
彝人汉子指向远处正在夯土筑坝的戍卒,咧嘴笑道:“那些兵爷如今不扛戟矛扛锄头,倒比打仗还卖力气。”
“哈哈,那是赵郡丞制定的屯田之法管用,即使不打仗,没有军功,军卒也能依靠屯田积攒功劳。
打仗总会有死伤,屯田可不会!”老者目光如炬的说道。
更热闹的是新开辟的菜畦。
因为王翦、赵充国颁布的新政策,吸引来了周边许多的百姓。
迁到永昌郡的百姓,三年内,免除任何的徭役与一半的税赋。
益州中部与北部南迁来的农户教人起垄栽薯蓣,岭南西迁来的农人示范种植甘蔗。
几个南中孩童追着运送肥料的牛车奔跑,惊起在田埂觅食的白鹭。
日头渐高,郡府督农官带着书佐巡至山腰。
书佐展开简册高声喊道:“丁酉区领种者上前!”
穿着葛衣的农户们围拢过来,按着赵充国推行的屯田法,他们耕种的正是分配给自家的“私田”。
书佐一职,始设于汉代,属于州郡府内各曹下属佐吏,主司文书缮写,地位次于文掾、长史。
该职由州郡长官自行征辟,门下书佐为长官亲近属吏。
夕阳西下时,炊烟从各村落袅袅升起。
晒场上堆满新打的农具,匠人还在赶制曲辕犁的犁铧。
不知谁家率先唱起栽秧歌,很快整个山谷都回荡着各族语言的应和。
月光漫过山脊,照亮仍在田间疏通水渠的戍卒背影。
他们铠甲整齐的放在田埂旁,红缨枪插在泥土里,枪尖缀着的红布条在晚风中轻扬,像开在春夜里的朵朵山茶。
在这片曾被视作瘴疠之地的边郡,梯田层叠如登天之梯,炊烟缭绕似太平旌旗。
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训,正随着陂塘的春水润泽每寸土壤。
虽乱世烽火仍在大汉各地燃烧,但彩云之南的永昌,已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