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人力耕车(3 / 4)
p>他一进来,目光就落在王东元身上,带着无比的激动和一丝惶恐,“王……王先生!真的是您!下官朱威,久仰先生大名!《农学揖要》乃下官案头必备啊!先生竟在武朔城,下官竟未能发现,实在是……实在是失职!”说着就要行礼。
王东元连忙起身扶住:“朱大人快快请起,折煞老朽了!是老夫自行隐匿,与大人何干?”
严星楚打断他们的客套:“朱威,王先生不是外人。把你所知的武朔城及周边农事详情,特别是荒地、流民劳力、现存农具耕牛、种子来源和产量、水利难点,还有历年收成情况,详细向先生禀报!”
“是!属下明白!”朱威精神一振,立刻如同竹筒倒豆子般,将自己掌握的情况,事无巨细地向王东元汇报起来。
数据详实,问题清晰,可见朱威本职工作做得还算扎实。
王东元一边听,一边不时打断询问,问的问题往往直指关键。
朱威也被问得额头冒汗,却更加佩服。
两人一问一答,严星楚则在一旁凝神静听,偶尔插话补充几句。
时间在专注的讨论中飞快流逝。
夕阳的余晖染红了窗棂,卫衙内早已点起了灯烛。
王东元时而沉思,时而用朱威提供的纸笔快速记录着什么,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皇甫辉早已将王东元的家眷安顿妥当,也请了城中最好的大夫过去。
他回到衙署,见里面灯火通明,讨论之声不绝,便安静地侍立在严星楚身后,听着那些关于土地、种子、灌溉的学问,感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治理一方,打仗只是其一,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才是真正的根基!
直到月上中天,朱威嗓子都有些哑了,王东元才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对严星楚道:“大帅,朱大人,情况老朽已大致明了。问题虽多,但并非无解。请容老朽两日时间,梳理一番,再向大帅献上拙见。”
严星楚虽然心急如焚,但也知道欲速则不达,连忙道:“先生辛苦!两日时间哪里够?先生尽管休息,梳理思路,不必着急。”
王东元心系女儿,也不推辞,在亲兵引领下,去了后街的安置小院。
接下来的两天,王东元几乎足不出户。
白天去女儿房中探望,看着大夫诊治,还好医治及时,已经对诊下药。
其余时间,便叫上儿子在书房里,对着朱威提供的详细卷宗和地图,奋笔疾书,时而凝神苦思,时而在纸上勾画着什么。
严星楚也没闲着,处理积压的军务,批阅各处送来的文书,关注着周兴礼那边对西夏纵火案的进展,以及平阳城可能的反应。
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王东元所在院子。
第三天一大早,王东元的身影便出现在卫衙门口。
他精神看起来好了不少,虽然眼中仍有血丝,但那股专注和自信的光芒,重新回到了这位农学大家的身上。
他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墨迹似乎刚干不久的纸卷。
严星楚得到通报,立刻放下手头所有事情,亲自到门口相迎:“先生!可是有眉目了?”
“幸不辱命。”王东元将纸卷双手奉上,“一些粗浅之见,请大帅过目。”
严星楚迫不及待地接过,就在厅堂的主案上展开。
朱威和皇甫辉也立刻围了上来。
纸卷上的字迹工整有力,条理清晰。
第一部分是关于“种”。
王东元提出,当前流民带来的种子杂乱,应立刻组织人手,按地域和作物进行初步筛选分类。同时,他列出了几种他认为非常适合北境旱地、耐寒且产量相对较高的作物名称,建议不惜重金,立刻派人前往特定地区寻访、购买良种。
第二部分是关于“地”和“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