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章 大航海向我走来了(2 / 4)

加入书签

但是位置却是更好的。这条商路能把地中海、红海、埃及和东非都连接起来,因此拥有规模巨大的货物流通量。东非高原上的物产,乃至整个非洲的朝圣者,也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进入红海。虽然这边的港口质量不如东岸,但胜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因此也有自己的优势。

    然而,马穆鲁克却不善经营,导致商路上秩序败坏。上埃及频繁遭遇旱灾和瘟疫,马穆鲁克完全无力救灾,也没有心思去维持秩序。流民和沿途的贝都因部落,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匪帮,四处劫掠;港口的官吏也贪赃枉法,动辄敲诈勒索。因为频繁的内乱,马穆鲁克的实际控制区也日渐萎缩,丢失了第一瀑布以南的几乎所有区域。

    历代苏丹推行了多次改革,都没有成功。他们也组织了几次南征,试图驱赶那里盘踞的游牧民,恢复苏丹地区,尤其是红海西岸的阿伊扎布、萨瓦金等重要港口的统治。但是,这些征伐也都浅尝辄止。不但没能开疆拓土,反而连阿斯旺周边都丢掉了。

    这条商路日渐荒废,第一条也没有好哪去。马穆鲁克们经常一拍脑袋,就搞出一些迷惑的政策,导致商人在条件允许时,都宁可绕着他们走。

    大部分马穆鲁克都是些思路简单、行为粗暴的职业武人。他们的生存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除了土地什么都没有,除了砍人什么都不会”。中下层的马穆鲁克,可以用以维持开销的收入,普遍只有自己封地,而且往往不是自己经营,只是承包给包税人。而包税人往往尽自己所能,吞掉更大的部分,导致马穆鲁克得到的更少了。

    在这个时代,马穆鲁克自己根本没有靠谱的统计。不过,后世拿破仑攻入埃及之后,对当地马穆鲁克政权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摸排清查,留下了一些数据。

    按照传统,埃及的人口也按照信仰和地位等因素,被分为若干个社区。其中,信仰天方教的本地农民,被称为“费拉”;信仰当地十字教教派的,被归为“科普特人”。统治者更信任异教徒,因此,包税工作和很多行政职务,主要都是科普特人来担任。

    借助这个便利,科普特人形成了秘密社团,勾结起来牟利。“费拉”缴纳的实物税额度,是他们自己定下来的;在支付和兑换钱币的时候,“费拉”手里的小额铜币值多少钱,也是他们说了算。此外,科普特人还控制了地方经费的流向,并且掌握了编订税册、确定所有者实际税负的权力。为了尽量减轻身上的税收负担,获得更多优惠,费拉必须向科普特人行贿。

    按照拿破仑的统计,当年埃及的全部收入,有4600万法郎。而光是这种贿赂,就有800万法郎之多。此外,各级官员也会纷纷动手,比如开罗的财务主官,一个人就要吃掉600万法郎。

    作为对比,整个埃及给奥斯曼苏丹的上贡,也就只有740万法郎——实际上,苏丹在埃及的产业,应该是有1600万的。也不知道剩下那一大半去哪了,可能,哪怕苏丹的钱,一大半都不归他自己……

    在这个时代,马穆鲁克的收入还要更单一。大部分马穆鲁克,能做的就是尽量增加自己的封地面积,把这些土地高价租给“费拉”,以获取租金。包税人收上来的粮食,也要尽量提高价格卖出。有时候,也会额外收购低价粮食,然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