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章 西京六部(2 / 4)

加入书签

。齐泰、黄子澄以少康“有田一成,有地一旅”的典故相劝,建议他就从这个村子开始经营,于是,他们便一直着手建立自己的地盘,并且直接套用王府体系,构建行政管理制度。

    不过这套东西,在欧洲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前例,也缺乏足够的管理人员。而且王府的机制,终归也不是个完整体系,很多官职,都是根据需要,强行加上去凑数的,以至于出现王府属吏实际上也是地方主官的情况。

    当地人对他们的欢迎,其实也超出了吴王等人的预期。

    当初被贵族们和巴黎市民赶走之后,他们一度十分沮丧,觉得没什么希望了。但吴王和齐、黄等人,都是特别要面子的性格,就这么逃回大都,总觉得还是不能接受。更何况,吴王和让娜公主联姻的事情,因为两边都想赶时间,因此都没和妻儿说好,就急匆匆地举行了。这要是再跑回家,人家乐不乐意欢迎他进门,都不好说呢。

    因此,他们只能跑到乡村,惨淡经营。然而,稍微有了些名声之后,来投奔的人就络绎不绝。吴藩“国土”扩展的速度,让吴王自己都有点跟不上。

    很多地方,与其说是设立官府,不如说是收编了一些过不下去、选择投奔他们的当地人团伙。如果按照大明本土的行政制度来,怕是把所有识字的人,全都填进去也不够,因此,也一直缺乏建立完善官府职能的条件。

    至于如何增减损益,优先维持和扩大最关键的职能,根据需要调整官制……反正吴王和他的几个幕僚,都是常年在首都,没怎么下过基层的。问他们这些问题,就只能要么瞎寻思,要么拍脑袋。

    甚至,吴王团队一直以来,都没能把很多基础理论想清楚。吴王本人就一边想要削藩,一边鼓吹周礼,搞得大家经常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这种情况下,王府的下属各组织,也是乱七八糟的。

    唯一一个完善的组织,是王府的工正所。由于吴王府的特殊情况,这些人经常要组织修缮道路,兴建水利。很多工程,尤其是大路的修筑,都需要跨地域地进行协调和组织,乃至把不同公国治下、语言都有所不同的人,也拉到一起。

    其他的不说,光是如何组织这些人一起干活,给他们管吃管住,压力就相当大了。因此,工正属下的机构,反而是最完善,也最有行动力的。至于其他方面,就得看具体情况了。

    在之前的战争中,吴王府的中央机构,也遭到了打击和破坏,连吴王本人都一度失联。中央运转失灵,地方也找不到中央,加上缺乏预案,没有处置经验,使得不少官府机构几近瘫痪。

    而在这一片混乱中,作为使者赶来的道衍主教,及时站了出来,着手恢复秩序。他安慰大家,说这也未必都是坏事。趁着之前的机构被战乱打破,正好重来一遍,把之前不好下手改进的地方,都重整起来。之后,就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道衍直言,为了应对战争,乃至这阶段作战之后的实际需求,必须设立更正规的中央机构。王府的编制并不适合吴藩目前的情况,之前的各种临时措施太过粗疏,而且很多地方分配并不合理。比如规模最大的工正所,现在已经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