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章 双饷明军(3 / 4)

加入书签

    元末,江淮地区秩序混乱,一众“贼寇”割据地方,时而和元军作战,时而互相攻击。在这一时期,各种武装的头领,都喜欢起个外号,标明自己的特征——就像水浒传里那样。而这里,就出现了众多以长矛类武器为标志的外号。

    在淮西地区,有张明鉴率领的“长枪军”活动。朱元璋攻占扬州之后,张明鉴投降,所部并入明军;另外太湖地区,还有“花枪军”活跃。

    宣州地区,被“长枪元帅朱亮祖”占领。朱元璋亲自披甲上阵,朱亮祖没打过朱元璋,败走之后率部投降;在宁国路,有“长枪元帅谢国玺”,后来被朱元璋派遣邓愈击败;建德路还有“长枪元帅余子贞”,朱元璋派遣邓愈、朱文忠、胡大海等人将其击败。此外,还有职位更低一些的,比如江淮间起事的瞿通,外号叫“长枪千户”,后来也投奔了朱元璋。

    可能是因为这种流行风尚,早期明军十分重视长枪使用。

    明军的制式长矛,大约有4.1米,比瑞士人的还要长一点。但并没有像欧洲人总结的那样,更长的长矛一般更弱,而且只能呆板死守。相反,他们一反宋时思路,强调进攻和机动性。

    在元军的交战中,明军多次通过长矛阵的快速移动,堵截、夹击乃至包围元军骑兵。主动用长矛冲击骑兵的案例,也颇为常见。

    所以,论起长矛阵,中原明军才是经验更丰富的。也只有那边,长矛手才不是作为炮灰和新兵,而是作为主攻手存在。

    元明战争影响深远,不但影响了紫帐汗国,也对身处泰西的吴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由于环境、需求等因素都多有类似,因此,在蒂罗尔步兵和瑞士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训练操典的时候,朱文奎和杰士卡等人,实际上还加强了长矛的存在感,并且认为长矛手也不应该安于“站桩”,应该充分发挥攻击武器的效用。

    当然,波兰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一点的。

    唐赛儿率军回来之后,朱文奎专门去询问她,波兰骑兵这么出名,她感觉如何?希望能介绍下经验,让大家可以制定出应对的办法。

    不过,唐赛儿认为,波兰骑兵不太难对付,因为他们的冲击力很差。

    杰士卡等人虽然有些意外,但考虑了下,表示可以理解。他们还翻出了制作《战争章程》时,郭康提出的参考意见,认为,中原步兵之所以早早淘汰双手格斗兵器组成的大阵,宁可放弃其杀伤效率更高的优点,转而采用长矛,可能就是由于那边骑兵的逐渐发展。相比于双手重武器,长矛更有利于对抗骑兵,因此比例显著上升,导致了和欧洲不同的结果。所以,她觉得波兰人不行,也正常。

    朱文奎则觉得她是吹牛。不过唐赛儿表示,自己是实打实上过战场的。波兰骑兵的冲击效果,还不如朱文奎那个堂叔呢。非要解释的话,可能是有了之前那几次的交战经验,就觉得这边的压力不算大了,但她真的不是吹牛。

    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