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章 唐赛儿的组织思路(2 / 4)
丁;要么就是脸皮特别厚,还非常能糊弄人,可以去当个大主教了。
但是,很多时候,确实是想“学好”都不行。并不是所有佣兵都专门以烧杀而取乐,相反,他们从事劫掠,是因为不劫掠真的会饿死自己。同样,意大利地区虽然一团乱,但是各个城邦内部,至少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有些地方甚至还比较富庶。而在阿勒曼尼地区,是真的找不到这种稳定的地方,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其他人的战争波及,然后直接清零了,那还不如直接花了爽一爽呢。
有些佣兵团,甚至干脆就带着家眷,像个游牧部落一样四处迁徙,这样虽然低效,但至少还稍微安全一点。很多时候,军队后面那个巨大的营地,就是包括了这些人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军这边其实非常吸引这种想要过安稳日子的老兵。因为这里是少有的、能够提供稳定环境的组织。在前线战斗的时候,至少有个安家的地方。想要继续作战,有升迁的机会;想要回归和平生活,也可以选择退役——这一切看着很基础,但对于绝大部分佣兵,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机会了。
而现在,对方这些士兵,身上既没有钱,也没有随身携带的粮食。甚至别说他们自己,连他们的军队里,其实也没有足够维持所有人生存的物资。所以原本的军队战败溃散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没法维生。
到这份上,周围的人也不会放任他们劫掠了。败兵的危害,甚至要超过正常军队;但反过来说,当地居民对败兵,也是最为残酷的。只要有机会下手,所有的城镇和村落,都会尽可能“清理”掉这些人。同样,这种行为也很难用道德进行评价,因为有时候甚至不是为了复仇,而就是单纯的你死我活的问题。
因此,唐赛儿认定,只要开出基本的条件,吸纳这些人非常简单,甚至是个比较有性价比的选择。因为在中原老家,招纳败兵还得考虑能否约束、会不会反水、提供的物资能否达到他们的要求之类的问题。
按她的说法,她们造反的时候,其实是有不少军户参与的。甚至,这些人还是义军的战斗力骨干,因为官吏对他们的压迫,并没有比普通人轻。
朱文奎对此感到很惊讶,因为他印象里,军队这方面是单独的编制,需要调动军户参与的各种行动,并不受地方文官的管辖。但唐赛儿告诉他,权力的划分,也只是理论上的。虽然军户和民户并不是同一个衙门管理,但官老爷们互相勾结一下,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实在太简单了。在这方面,他们非常积极主动,根本不是设置某种制度,就能阻止的。
因此,军户往往不止要承担军务,还要凑数去干活,负担甚至更大。而且他们的管理比民间还严,都没有办法耍滑头减轻压力。结果,很多军户也纷纷入教,试图抱团对抗无良上司。当地本来就有组织起来练武的传统,这些人加入之后,正规化的速度就进一步加快了。
真正起事的时候,教内的军户,还是有不少人最后也没下定决心,没有来参加。不过,那些没有跟着造反的人,战斗意志也不强。各地防区的士兵,就经常划水甚至开小差逃走,让他们机动起来容易了很多。
但后来,被朝廷调来的外地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