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集:传承佳话(1 / 2)

加入书签

糖龙传韵

晨雾漫过双生谷的山脊时,阿竹正站在山洞前的空地上晾晒新熬的糖坯。阳光穿透薄雾落在她鬓角的银丝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倒比身旁竹架上晶莹的糖坯更添几分温润。

\"阿婆,省城报社的人又来了。\"少年阿木举着草帽跑过来,裤脚还沾着田埂的泥。他是三年前跟着逃难的父母落脚谷中,如今已是最勤快的糖龙学徒,捏起龙爪来比谁都灵动。

阿竹回头望了眼洞口那棵老榕树,风痕正踩着竹梯修补漏雨的屋顶,温如霜则在石桌前整理近年收集的糖龙图谱。三人相视一笑,眼底都映着晨光里的暖意。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拨来访者了。自打去年糖龙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原本寂静的山谷便成了各路媒体追逐的焦点。摄像机镜头里,他们的手掌布满老茧,捏合糖坯时却稳如磐石;采访本上,他们的话语朴素无华,谈及传承时却字字恳切。

\"阿竹女士,您三位当初为何会选择坚守这门快要失传的技艺?\"年轻的记者举着录音笔,眼神里满是好奇。她身后的摄影师正对着石墙上斑驳的糖渍拍摄,那是三十年来无数次熬糖溅落留下的痕迹。

阿竹往石灶里添了把松针,火苗舔着锅底的铜勺,融化的糖液泛着琥珀色的光。\"哪有什么选择哟,\"她用竹刀轻轻搅动糖液,\"当年在山洞里发现那本册子时,只觉得这龙做得精巧。后来试着熬糖,才知道这里头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风痕从屋顶跳下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他袖口磨出了破洞,露出的小臂上还留着年轻时试做糖龙被烫伤的疤痕。\"最开始哪有人信?\"他接过话头,声音带着山间清风的爽朗,\"记得第一次在镇集上摆摊,糖龙捏得歪歪扭扭,有人说我们是骗子,拿着糖块糊弄人。\"

温如霜放下手中的图谱,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绘制的龙纹。她鬓边别着支糖花,是用余料捏的,历经多年依然保持着绽放的姿态。\"直到那年大旱,\"她的声音温润如玉石相击,\"我们把精心做的糖龙送给山外的李家村,三天后干涸的溪流突然复涌,村民们提着鸡蛋来谢我们,那时才明白,这糖龙里藏着的不只是手艺。\"

记者的笔尖在本子上飞快移动,墨痕晕染开的瞬间,远处传来孩童的欢笑声。十几个穿着蓝布褂子的孩子正围着竹架学捏糖龙,最小的那个还踮着脚,手里的糖坯被捏成了四不像的模样,却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这些都是附近村子送来的娃,\"阿竹望着孩子们的背影,眼底漾起柔软的光,\"有的爹娘是木匠,有的是绣娘,说看了我们的报道,也想让娃学门老手艺。\"

正说着,谷口传来马蹄声。三个背着行囊的年轻人站在老榕树下,为首的姑娘抱着个锦盒,红着脸朝这边走来。\"阿竹师傅,我们是来拜师的。\"姑娘打开锦盒,里面是只竹编的凤凰,羽翼层层叠叠,竟与糖龙的编织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家传的竹编快没人学了,看了您的故事,想试试能不能像糖龙这样,让老手艺活起来。\"

风痕接过竹凤凰,指腹摩挲着细腻的竹篾。这手艺他认得,是邻县快要失传的\"千丝篾\",据说编一只凤凰要耗费三个月功夫。温如霜却注意到姑娘随行的小伙子背着的木箱,打开来看,里面是些奇形怪状的金属器件。

\"这是...?\"

\"是我爹做的铜器模子,\"小伙子挠了挠头,脸颊泛红,\"他说现在年轻人不爱用传统铜壶,我想学着把糖龙的纹样刻在铜器上,说不定能让更多人喜欢。\"

第三个年轻人从行囊里掏出一卷布,展开来是幅刺绣,针脚细密处竟绣着糖龙腾云的图案。\"我奶奶是苏绣传人,\"他轻声说,\"看了报道才知道,原来老手艺还能这么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