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集:遗产申报(1 / 4)

加入书签

墨香与数据共筑的非遗之路

双生谷的初秋总带着些缠绵的雨,淅淅沥沥打在糖龙展馆的青瓦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温如霜将一摞泛黄的古籍摞在案头,指尖拂过《双生谷民俗志》的扉页,墨迹在岁月里晕开浅褐色的痕迹——这是她祖父留下的手稿,也是此次“糖龙民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点。

“材料框架我拟了三版,你看看哪版更贴合申报要求。”温如霜将平板电脑推到风痕面前,屏幕上密密麻麻列着“历史渊源”“民俗内涵”“传承谱系”等章节,“但有些数据太零散,比如近三十年的传承人数量、技艺流传区域,光靠文字描述不够直观。”

风痕正调试着数字扫描设备,闻言抬头,镜片上还沾着细微的糖霜——方才他刚扫描完老匠人阿松珍藏的“九转糖龙”模具。他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目光停在“传承现状”那栏:“确实,申报材料里的数据得有说服力。我可以做动态数据图表,把传承人年龄结构、技艺分布区域、近年活动场次这些都可视化,评审看的时候能一目了然。”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温如霜起身从书柜里抱出一个樟木盒子,打开时飘出淡淡的樟脑香,里面是二十多本手写的“糖龙匠人日志”,最早的一本落款是1952年。“这些是我走访了七个省市收集的,里面记着不同时期的糖龙习俗——比如清明的‘祈雨糖龙’、婚嫁的‘喜字糖龙’,还有灾年的‘祭河糖龙’。”她翻开一本蓝布封皮的日志,指尖点着泛黄的字迹,“但要把这些民俗脉络梳理清楚,得先考证每个习俗的起源、演变,还要对应到具体的技艺手法,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风痕放下平板,走到案边拿起一本日志翻看,目光落在一段关于“熬糖火候”的记载上:“你看,这里写着‘秋时熬糖,火要缓,候糖起蟹眼泡’,不同季节的火候差异,其实可以和气候数据结合起来。我可以在动态图表里加一个‘民俗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模块,用地图标注不同地区的糖龙习俗,再叠加当地的气候特征,这样能更清晰地说明民俗形成的原因。”

温如霜眼睛一亮,指尖在日志上轻轻敲了敲:“这个思路好!比如双生谷的‘祈雨糖龙’,就和这里春夏多雨、秋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