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灵医秘谈破迷雾诡影突现扰医途(2 / 5)
准辨证奠定基础,可见辨证重阴阳之辨。”
素问缓缓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不移的专注与对医道的深刻理解,仿佛她正站在医学的巅峰俯瞰着世间所有病症。
张仲景身体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时不时微微颔,心中暗自思忖:素问姑娘所言极是,这辨证论治,确实是医道之关键所在。
只是这世间病症,变幻莫测,复杂多变,恰似那难以捉摸的云雾,又该如何精准地把握每一个病症的独特脉象与体征,从而准确辨证呢?
素问似乎看穿了张仲景心中的疑惑,轻轻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继续娓娓道来:“就拿我曾遇到的一个病例来说吧。
有一位患者,前来求诊时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种种表象乍一看,似乎是最为常见的外感风寒之症,仿佛一层简单的面纱,轻易便能揭开。
然而,当我仔细观察其舌苔脉象时,却现了截然不同的线索。
那舌苔黄腻,仿若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青苔,脉象滑数,如同湍急的水流,这表明,患者体内并非单纯的风寒之邪作祟,而是伴有湿热之象。
这就如同平静湖面下隐藏的汹涌暗流,若仅按风寒论治,必然药不对症,不仅无法缓解患者的痛苦,反而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愈严重。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病初起时,邪气尚轻浅,可用针刺等方法驱散;若病势强盛,邪气正盛,此时强攻并非良策,需等待邪气稍衰再行治疗。
辨证不准,用药便如逆水行舟,不仅难以起效,还可能加剧病情展。”
张仲景听得入神,眼睛微微睁大,不禁脱口问道:“那素问姑娘是如何巧妙治疗的呢?这般复杂的病症,想必治疗过程也充满了挑战。”
素问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道:“我根据患者呈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判断其为风寒夹湿之症。
于是,我采用解表散寒、清热化湿之法,精心选用麻黄、杏仁、石膏、薏苡仁等药物,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这些药物巧妙配伍成方。
这每一味药,都如同战场上的一名英勇士兵,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患者服用后,药效逐渐挥,症状如同春日消融的冰雪,逐渐缓解,最终得以痊愈。
那一刻,我心中满是欣慰,深知这是对我医术的一次有力验证,更是对医道探索正确性的一次肯定。
此亦合《黄帝内经》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理,医者需谨慎观察病症阴阳属性,或补或泻,或寒或热,精准调整,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疾病方能痊愈。”
“还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患者,他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身体乏力。
从症状看,像是脾胃虚弱。
但进一步观察,他的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且伴有情志抑郁,时常叹息。
这就不只是脾胃的问题了,而是肝郁乘脾之症。
《黄帝内经》讲,‘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情绪波动会引人体气机紊乱,怒时气往上冲,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喜时气涣散舒缓,过度则可能心气不收;悲时气消散,易使人意志消沉;恐时气下沉,可致二便失禁等。
可见情志对疾病影响深远,情绪的剧烈变化或长期不良情绪,都可能成为疾病滋生的温床。”
素问接着说道,目光炯炯,“我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法,选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等药材组方。
同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户外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患者脾胃功能恢复,情志也开朗许多。”
“这辨证论治,关键在于全面、细致地观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