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心灯照破无明障墨线牵回离魂人(1 / 6)
心灯照破无明障,墨线牵回离魂人
终南山的夜雾漫过“神心阁”
的铜鹤檐角时,灵枢指尖的“安神针”
正泛着幽蓝。
针身的墨家齿轮与道家云纹在烛火中交错,齿轮的齿距精确到三分七厘,云纹的弧度暗合“太极图”
的阴阳鱼比例,针尖投射出的“五志图”
,与阁内“灵台殿”
的梁柱结构完全重合——东柱对应“怒”
(肝),西柱对应“喜”
(心),南柱对应“思”
(脾),北柱对应“忧”
(肺),中柱对应“恐”
(肾),正是《黄帝内经》“五志分属五脏”
的布局。
檐角的铁马突然无风自鸣,铃声的韵律竟与《黄帝内经》“五音疗疾”
的宫商角徵羽完全一致,第一声“宫音”
震得殿脊的青铜狻猊睁开了眼睛——那是尊墨家工匠仿制的“镇心兽”
,眼中藏着《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
的情志图谱,瞳孔的收缩频率与铁马的鸣响完美同步。
“《素问?举痛论》有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阁中最年长的琴师将七弦琴放在玉案上,琴弦的张力按墨家“矩尺”
校准(每弦张力相差十二铢),琴身刻着道家“阴阳鱼”
,鱼眼处镶嵌的黑曜石正反射着烛火,“老身年轻时在洛阳遇‘失心疯’,见墨家医者以‘机关磬’定心神,道家仙姑用‘吐纳法’调气息,方知‘医墨道,本是同源’。”
他拨动的“角弦”
(属木,对应肝)突然出龙吟,震得案上的“安神香”
烟柱笔直如线,香灰坠落的轨迹,与《难经》“七重门”
的气机走向完全吻合:从“飞门”
(唇)到“魄门”
(肛门),每道轨迹都对应香灰落地的时间点,误差不过一息。
灵枢轻抚“安神针”
,针尖幽蓝流转,照亮了殿壁的《五脏情志图》与《洛神赋图》。
《五脏情志图》中“肝”
的位置画着条怒目圆睁的青龙,“心”
的位置是只欢鸣的朱雀,与《洛神赋图》中洛神衣袖的飘举弧度形成奇妙的呼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他目光在两幅图间流转,“而道家《黄庭经》有‘心神丹元字守灵’。
二者看似不同,实则都在探寻情志与脏腑的奥秘。
就像这安神针,墨家齿轮关乎器械之‘巧’,道家云纹关乎气机之‘韵’,缺一不可,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治心病如治玉,需精雕细琢’。”
他突然屈指轻弹针尾,齿轮转动的“咔嗒”
声中,针尖的幽蓝分出五道支流,分别注入《五脏情志图》的五脏位置,图中的青龙朱雀竟似活了过来,鳞片羽翼微微颤动。
墨羽调试的“情志木人”
突然出异响。
木人“狂躁态”
的胸腔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墨甲“五脏模型”
:肝为青,心为赤,脾为黄,肺为白,肾为黑,模型的搏动频率竟与殿外的风声完全同步:风急则(对应“怒”
),风缓则徐(对应“喜”
),风止则停(对应“思”
)。
“您看这模型的‘心窍’,”
少年用青铜矩尺测量开合角度(恰好是三十度,对应“心气平”
的状态),“完全符合《脉经》‘喜则脉缓’的记载,墨家工匠在轴芯加了‘远志膏’,比寻常润滑油更能模拟‘神思’的流动——就像人的情志,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