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墨简藏珍传古术道幡引韵焕新声(2 / 7)
素问握紧腰间的莲心佩,低声对灵枢道:"
他们铜钱的方孔位置,与《难经》记载的七重门分毫不差,怕是来者不善。
"
灵枢却注意到为者匣底的纹路,与青铜食盘的边缘完全吻合,他轻轻摇头:"
且看他们动作,若真是来捣乱,何必带着墨家的守经匣?"
二、简牍生光显真意
中医文化节的展厅里,玻璃柜中的《本草纲目》突然自动翻页,书页间飞出的蝴蝶停在展台上,翅膀的纹路竟是墨家的"
药草图谱"
。
灵枢注意到最古旧的那卷竹简边缘有锯齿状的缺口,与记忆中青铜石盘的裂痕完全吻合,他用指尖轻触缺口,竹简突然出"
咔嗒"
轻响,从中弹出片龟甲,甲面的裂纹组成"
传承"
二字,笔画间还粘着半粒谷种。
"
这龟甲裂纹与《周易参同契》里的药象图暗合,"
灵枢将龟甲对着阳光,裂纹里的谷种突然芽,吐出的嫩芽组成"
新"
字,"
可见先祖早已知晓,传承不是守旧,得像这谷种般,要在旧土上新苗。
"
他转身看向正在整理展台的弟子们,"
昨日教你们的简牍机关术,都用熟了?"
一个穿绿衫的弟子举起手中的竹简,轻轻一掰,竹片竟从中分为两半,内侧刻着的"
黄芪"
药性突然光:"
先生,这般既能藏真义,又能让百姓看懂的法子,比单摆着古籍管用多了!
"
灵枢颔笑道:"
墨家藏器于身的道理,用到医道传承上,便是如此。
"
"
昨日编的《小儿医话》,用了三十七个民间故事作引子。
"
素问正给孩童们演示针灸铜人的用法,银针刺入"
合谷"
的瞬间,铜人突然说出《千金方》的原文,声音稚嫩如幼童。
"
你看这孩子,"
她指着个正模仿铜人说话的小童,"
昨日还说怕扎针,今日竟能指着足三里说出治腹痛,可见故事比说教管用。
"
一个老者拄着拐杖走近,看着铜人啧啧称奇:"
姑娘,这铜人儿怎会说话?莫不是有神灵附体?"
素问笑着摇头,取下铜人头顶的机关盒:"
老伯您看,这里面的铜簧刻着医诀,触动穴位便会声,是墨家的响匣与道家的声符结合的小玩意儿。
"
她转动铜簧,铜人突然念起《道德经》:"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墨家《耕柱》篇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便是这个道理。
"
她转身时,现孩子们手中的糖葫芦都变成了赤色的丹参,糖衣上的纹路是道家的"
养生咒"
。
灵枢走过来,拿起串丹参糖葫芦笑道:"
这药食同源的法子,亏你想得出来,既讨了孩童欢喜,又认了药材模样。
"
西侧的知识竞赛台用十二根楠木柱撑起,柱身缠着彩色绸带,红绸书墨家医诀,绿绸写道家养生歌,风过时绸带相击,出的声响竟与《黄帝内经》的诵读节奏相合。
竞赛台中央的青铜鼎里燃着柏子香,香烟在半空凝成"
医道"
二字,参赛的百姓围坐成圈,手中的号牌都是用杜仲木制成,牌面刻着各自的病症,既是参赛凭证,也是问诊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