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o章 丹炉药鼎藏玄机儒道墨医融道心(3 / 5)
轻晃动,如同蛛网。
素问现石架底层藏着个青铜匣,匣锁是由儒家“克己复礼”
四字组成的机关,每个字的笔画都是个细小的锁芯。
她以指尖在“礼”
字上轻轻一点,只听“咔”
的一声轻响,匣盖“啪”
地弹开,里面铺着的丝绸上绣着《伤寒论》的药方,药名旁用小字注着《道德经》的章句:“麻黄用量‘多则燥,少则寒’,正合道家‘知足不辱’的道理。”
丝绸突然自动卷起,露出下面压着的墨家矩尺,尺身刻度旁标着的“过则损”
三字,墨迹中还残留着朱砂的光泽——可那朱砂闻起来竟有股淡淡的血腥气,矩尺的末端还粘着半片干枯的指甲,指甲缝里嵌着细小的铜屑。
她拿起矩尺,只觉入手沉重,尺身冰凉,像是握着一块寒冰。
矩尺上的刻度精准无比,每个刻度旁都刻着极小的药草图案,栩栩如生。
洞壁突然渗出黑水,在地面汇成条小溪,溪水粘稠如墨,却又异常清澈,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鹅卵石。
溪水倒映出的人影竟不是灵枢与素问,而是三个古代医者:穿麻布短打的墨家传人正在制药,药碾转动的度与《墨子?节用》的韵律相同;披道袍的道士手持拂尘,拂尘扫过药草的轨迹暗合八卦;着长衫的儒生则在药方上批注,笔尖落下的力道恰好是“中庸”
二字的笔锋。
可当溪水中的医者转身时,他们的面孔都模糊不清,像是被打了马赛克,脖颈处却有整齐的切口,像是被人用利器割去了头颅,切口处平滑如镜,没有一丝血迹。
“《黄帝内经》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灵枢指着溪水中的药草,那药草叶片一青一白,相互缠绕,“这株‘平衡草’的根须向阴,叶片向阳,正是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写照。”
他伸手去摘,草叶突然喷出白雾,雾中浮现出《论语》“过犹不及”
与《道德经》“物壮则老”
的经文,两者的字迹相互交织,竟组成了墨家的“节用”
二字——可那“节”
字的草字头,突然化作两只小手,死死抓住灵枢的手腕,小手冰凉刺骨,指甲尖锐,几乎要嵌进他的肉里。
灵枢心中一惊,运起墨家心法,手腕猛地一震,才挣脱开来。
手心留下几个清晰的指印,泛着青黑色,像是被寒气冻伤。
青铜匣中的矩尺突然飞起,在洞顶刻出个巨大的太极图,图中阴阳鱼的眼睛分别嵌着“仁”
与“道”
字,二字金光闪闪,相互辉映。
素问望着旋转的太极图,突然明白医道的真谛:“儒家重仁心,道家重自然,墨家重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就像这阴阳鱼,少了哪一半都不成太极。”
她的话音刚落,太极图突然射出两道金光,分别击中灵枢和她手中的符契,契面瞬间浮现出完整的医道图谱,上面既有《千金方》的药方,又有《墨子》的机关术,还有《论语》的伦理观——可图谱边缘的空白处,竟渗出红色的液体,在纸上画出无数个“死”
字,每个字都像是用鲜血写成,笔画间还在不断渗出细小的血珠。
洞外传来巨石滚动的声响,“轰隆隆”
的声音如同闷雷,震得洞内的石屑簌簌落下。
灵枢冲到石门处,现入口已被封死,封石上刻着的“初七启”
三子正在流血,血珠顺着石缝渗入洞内,与地面的溪水相融,溪水瞬间变得赤红。
水中的人影突然同时转头,面孔都变成了紫宸殿中皇帝的模样,只是双眼泛着青黑的邪气,眼神空洞,没有一丝生气——他们的嘴巴张合着,吐出的不是声音,而是无数只黑色的小虫,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