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医护稚童护未来残踪缠孺撼医魂(1 / 11)
医护稚童护未来,残踪缠孺撼医魂
一、辰时稚童诊成长:道墨合诊察育
辰时的汴京城东“稚安堂”
,晨雾如揉碎的牛乳般漫过院中的秋千架,架上的桃木座椅还沾着晶莹的露水,风一吹,挂在秋千旁的铜铃便出“叮铃”
的轻响,像孩童的笑声。
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洒在铺着软垫的诊查台上——这垫子是用淡粉棉布缝的,上面绣着小兔子图案,是素问特意让人做的,为的就是让孩童就诊时少些畏惧。
台上摆着的青瓷药碗泛着淡青,碗沿描着一圈金线,碗旁的甘草香薰正袅袅吐着甜香,混着院角栀子花的香气,酿成一股让孩童安心的“稚童药香”
。
这是灵枢与素问专为儿童设立的“儿科医馆”
,连诊查台都按墨家机关术设计——台面下藏着三层青铜弹簧,只需轻轻转动侧面的小旋钮,台面便能随孩童身高升降,最高可升至成人腰腹,最低能降到孩童膝盖,避免孩童因台面过高产生恐惧。
医馆的梁柱上还缠着彩绳,挂着小灯笼,灯笼里装着萤火虫形状的机关灯,白天不亮,夜晚会出柔和的绿光,像星星落在屋里。
今日辰时第一位踏进门的,是城郊农户李大郎。
他穿着洗得白的粗布短打,裤脚还沾着泥土,怀里抱着五岁的儿子小石头。
小石头穿着一身灰布小袄,小脸蜡黄,比同龄孩童矮半头,双手紧紧搂着李大郎的脖子,眼神怯生生的,连头都不敢抬。
李大郎局促地站在诊查台前,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衣角,指节都泛了白:“灵枢先生,您快看看我家石头,”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还夹杂着焦虑,“别家孩子五岁都能跑着追蝴蝶、爬树掏鸟窝了,他却连走路都慢悠悠的,稍快一点就喘气;吃饭也挑得很,只吃白粥,见了青菜、肉就摇头,身子弱得像一阵风就能吹倒,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灵枢起身时,特意放轻了脚步,避免吓到小石头。
他身着青布长衫,腰间的三齿刀用布套裹着,只露出刀柄上的青铜矩尺纹,显得温和了许多。
“大郎莫慌,”
灵枢的声音温和得如晨露滴在青石板上,“先让石头站在监测仪前,我们看看他的育情况,别急着下结论。”
说着,他从博古架上取下一台墨家“成长监测仪”
——仪器是青铜制的,形似小塔,高约三尺,塔身上用彩墨刻着从三岁到十岁的身高刻度,每个刻度旁都画着对应的孩童活动图案(三岁学步、五岁追蝶、七岁读书);塔尖装着一枚鸽子蛋大小的圣火草纤维感应珠,珠子泛着淡金,只需让孩童站在塔前,感应珠便会根据孩童的气血与身高,出不同颜色的光——金红为正常,淡绿为育迟缓,幽绿为异常。
李大郎轻轻放下小石头,握着他的小手鼓励:“石头乖,站好让先生看看,看完爹爹给你买糖吃。”
小石头怯生生地站到监测仪前,小手依旧紧紧抓着李大郎的衣角,身体还微微抖。
灵枢蹲下身,笑着对小石头说:“石头看,这塔尖的珠子会光,像不像萤火虫?我们让它亮起来好不好?”
小石头抬起头,好奇地盯着感应珠,眼中的胆怯少了几分。
片刻后,感应珠亮起淡绿的光,塔身上“五岁”
刻度旁的机关纹也随之泛绿,像青苔慢慢爬过青铜。
灵枢起身,示意李大郎将小石头抱到诊查台上,他轻轻转动旋钮,台面缓缓升高,刚好到他的腰腹位置。
“石头的脾胃运化弱,”
灵枢的指尖轻搭在小石头的腕脉上,脉象细弱如丝,像风中摇曳的蛛丝,“道家讲‘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说的是孩童的五脏六腑还没长好,气血也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