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教泽均医传星火残踪袭教撼医基(1 / 7)

加入书签

教泽均医传星火,残踪袭教撼医基

一、辰时偏远教点启新学:道墨同教拓医途

辰时的汴京西郊“青崖医学教点”

,晨雾如轻纱般漫过院前的皂角树,树旁的石桌上摆放着墨家“便携教学仪”

——青铜制的箱体展开后是微型讲台,内置穴位模型、草药标本槽,在晨光中泛着淡金的光泽。

教点是一间翻新的旧民房,墙面刷着白灰,墙上贴着墨家绘制的《人体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艾草的清苦气息,酿成一股让人振奋的“教医气”

——这是灵枢与素问联合墨家传人设立的个偏远地区医学教育点,旨在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学子也能学习中医,实现医学教育公平。

辰时三刻,二十名身着粗布衫的学子已整齐坐在教点内,他们多是来自周边山村的贫困子弟,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灵枢身着素色长衫,手持一卷《道墨医基》,站在讲台前,袖中青铜符微微烫:“‘有教无类,医泽天下’,孔夫子此语,正是我们设立教点的初心。

前朝医学教育多集中在京城医馆,偏远学子想学医,需跋山涉水,且学费高昂,如今有了这青崖教点,你们足不出乡就能学医理、懂养生,未来更能成为守护家乡百姓的良医。”

素问鬓角的青铜小鼎泛着淡紫,她正调试讲台上的“穴位演示仪”

——墨家特制的青铜人体模型,经络处嵌着银丝,通电后会光,清晰显示穴位位置。

“道家讲‘知行合一’,学医不仅要读典籍,更要亲身体验,”

她按下模型旁的机关,银丝瞬间亮起,“这演示仪按墨家‘声光结合’原理制作,你们看,这亮起的银丝就是经络,红点标注的就是常用穴位,比单纯看图纸更直观,以后学习针灸,再也不用死记硬背。”

墨家传人墨教此时扛着一个“便携教具箱”

走进来,箱内装着简易草药标本、微型针灸铜人、基础医典抄本。

“灵枢先生,这箱子按墨家‘便携收纳’原理制作,”

墨教将箱子放在讲台旁,“里面的教具都是按学子需求定制的,草药标本标注了性味功效,微型铜人可拆解学习,就算以后你们回到山村,带着这箱子也能继续自学。”

位言的学子名叫阿牛,他来自十里外的青崖村,父亲因缺医少药病逝,这也是他来学医的原因。

“灵枢先生,”

阿牛站起身,声音带着哽咽,“我想学好医术,以后为村里的百姓看病,不让他们像我父亲一样,明明只是风寒,却因为没大夫而丢了性命。

只是……我没读过多少书,怕学不会复杂的医理。”

灵枢走到阿牛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阿牛,别怕!

我们编写的《道墨医基》,用的都是通俗语言,比如讲‘春季养肝’,就说‘春天多吃菠菜枸杞,像给肝脏浇浇水’,好懂好记。

而且墨家的教具都很直观,比如这草药标本,你摸一摸、闻一闻,比读十句文字都有用。

只要你肯学,我们就肯教,一定能让你学会医术。”

阿牛重重点头,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此时,教点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汴京知府带着随从送来一批书籍与药材:“灵枢先生,朝廷支持你们的医学教育公平事业,这批《黄帝内经》简读本与常用草药,就交给你们,希望青崖教点能成为典范,让更多偏远学子受益。”

灵枢拱手谢恩:“多谢知府大人!

我们计划一年内,在汴京周边设立十个教点,三年内推广到全国,让医学教育公平的火种,照亮每一个偏远角落。”

可就在这时,一位学子突然指着《人体经络图》大喊:“先生!

这图上的经络在变颜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