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军改试验(2 / 4)

加入书签

识字之人。

赵林原在江夏之时,便欲行军改,只是当时曹操大军南下,赤壁之战近在眼前,赵林虽有心军改,苦无时机,只得作罢。

如今十万之众尽在掌中,赵林便旧事重提,欲先试验一番,为来日军改汲取经验。

在赵林心中,如今作战之时,士卒多以首级为军功凭证,因而多有酣战之时,士卒忙于割下敌军首级而不能专心对敌的情况。

况且,以首级论军功,一则颇为残忍,二则计数不便,三则计算完军功,还需掘土掩埋,避免滋生疫病。

若是以割耳计算军功,亦治标而不治本。

虽较割首方便携带,但头颅能辨认是否是杀良冒功,耳朵又如何分辨?

而且亦须掘土掩埋,否则一耳虽少,众耳却也有滋生疫病的可能。

因此,在赵林设想中,若能仿照后世戚家军,以一什为一个战斗小组,分为一名队长,两名刀盾手,四名持戈挺矛之士,两名弓弩手,两人分持斧锤,合十一人。

如此结为军阵,互相配合、依托,刀盾抵住敌军,长矛捅刺,长戈勾拿,锤斧破甲,弓弩攒射,各有所专。

无论是近战、远战,以寡击众还是围歼之战,平原对阵还是遭遇战,即便是主将不幸战死,士卒亦可在什长带领下,以什为单位,攻守自成体系。

若能将无数个小组再结成军阵,岂不是无敌于天下?

当然,这是赵林设想中的究极完成体,而今只是在新营中浅浅一试。

比如这万余文吏。

说是文吏,其实亦要上阵,只不过不是杀敌,而是在什伍之间,随军参战,以绳结或其他利于记录统计之物为“武器”,在战斗中观察袍泽杀敌,记录其功。

不过,现今军功多以首级为准,赵林也怕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蛋,因此只叫“文吏”随军之时,专司切割首级,盛于麻袋之中,同时记录何人斩首几何,伤敌几何,以备筹功。

因此文吏操练之时,只训练三项,一为如何快速割下首级,二为战时如何速记军功,三为如何在军阵中站位行进,以及军规等。

巡察完文吏操练,赵林又踱步至辕门外,观看青壮跑步。

依照在江夏时练兵得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