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天摇地动(3 / 4)
之法和关羽打持久战?
何况向日曾得战报,关羽倾襄樊二城之兵北上,约有四万大军。
今日一战,关羽麾下只有万余人马。
而今受困夕阳聚中,即便算上宛城降卒,不过一万五千人。
夏侯惇却有五万人马,何不趁关羽兵少之际,以众击寡。
难道要等其麾下大军来援,抹平劣势吗?
大军攻城,凡有将才之人领军,必尽力避免蚁附登城。
一则,以下克上,不占地利,损伤极重。
二则,士卒知攻城艰难,危险性极高,鲜有胆烈之人主战,多为督战队逼迫而进兵。
如此一来,士卒畏惧不前,又因督战队威胁在后,不得不前,遂有十分力,只出了三四分,于战不利。
后世有九年义务教育,世人皆知“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七个字若要念出来,轻而易举,若要做到,却难如登天。
将、士,关系复杂。
将者,统御大军?
非也。
乃以逼迫、利诱、洗脑、感化等无数手段,驱使士卒赴死之人也。
士卒是人,是军人,但不是那面鲜红旗帜下的军人。
此时的士卒,杀良冒功、欺压百姓、偷盗劫掠,不胜枚举。
若以为何而战,可分三者。
一者,为财与权杀人。
杀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杀老弱病残几无反抗能力之人。
然此等士卒不可为精兵,为残暴之众也。
二者,为保性命,不得不杀人。
军法严苛,非死即伤。
利刃在后,不进则速死;进则有生还可能。
是以士卒不得不进,不得不杀。
此等士卒亦不可为精兵,然各路诸侯麾下,多是此等所谓“精锐”。
三者,为信仰而杀人。
此等人可称匹夫,可称勇士,可称莽夫,可称英雄者也。
或为小义,或为大义,或为小忠,或为大忠,或为小仁,或为大仁!
小义者,兄弟之谊,袍泽之情,朋友之信。
大义者,天下兴亡,社稷兴衰,民族存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