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非遗名家展绝活,萧砚讲鉴承古珍(2 / 3)

加入书签

点了点头:“是啊,我之前跟博物馆的朋友聊过,他们修复一件清代青花瓷,光是调配釉料就用了三个多月,就是因为找不到懂传统制瓷技艺的手艺人。要是能把这些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修复团队对接起来,说不定能解决不少文物修复的难题。”

    萧砚若有所思地点头!

    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等这次活动结束,他可以跟张局提一提,由聚砚阁牵头,组织一场“非遗技艺与文物修复”的交流会,把陶艺、刺绣、木雕等领域的传承人请过来,跟文物修复专家一起探讨合作

    。这样既能帮非遗技艺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又能为文物修复提供支持,算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几位非遗传承人陆续上台分享。

    做刺绣的刘奶奶展示了自己耗时半年绣成的《百鸟朝凤》,丝线细腻,每一只鸟的羽毛都栩栩如生。

    做木雕的周师傅带来了一件黄杨木雕《弥勒佛》,佛像笑容慈祥,衣纹褶皱层次分明,最绝的是佛像的肚子,能随着光线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泽。

    做剪纸的赵师傅则现场表演了快速剪纸,只用了三分钟,就剪出了一幅“龙凤呈祥”,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萧砚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重点。

    他发现,这些民间技艺虽然看似与古玩无关,但其实都承载着古人的审美和智慧。

    比如刘奶奶的刺绣,针法与明代定陵出土的皇后礼服上的针法如出一辙;周师傅的木雕,造型风格与清代紫檀木雕的弥勒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技艺,其实都是古玩文化的“活态延续”,要想真正懂古玩,就得先懂这些背后的技艺传承。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聚砚阁的萧砚萧大师,为我们分享古玩鉴赏的技巧与文化!”

    下午四点半,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萧砚整理了一下衣服,起身走上舞台。

    他没有拿发言稿,而是随手从展示台上拿起一件清代青花缠枝莲纹盘。

    这是刚才一位古玩店老板带来的展品,已经经过专家鉴定,是清代中期的珍品。

    “今天跟大家分享鉴宝,我不想讲太多复杂的理论,就从这件青花盘说起吧。”

    萧砚拿着瓷盘,对着台下观众展示了一圈,语气平和,“很多人鉴宝,第一反应是看‘款识’,其实不对,款识可以仿,但‘胎、釉、彩、形’这四个字,是仿不出来的。”

    他指着瓷盘的底部:“大家看这个胎底,清代中期的青花瓷,胎土细腻,颜色是淡淡的灰白色,而且胎壁薄厚均匀,这是因为当时的制瓷工艺成熟,胎土经过多次淘洗,杂质少,要是仿品,胎土要么太粗,要么颜色过白,一看就不对劲。”

    接着,他又指着瓷盘的釉面继续道:“再看釉色,这件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