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夏天高温户外运动或者工作回来,千万不要喝冰冻的饮料!(2 / 4)
物消化起着关键作用的消化酶,其活性会因为温度的骤变而骤降,就像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导致食物无法得到充分消化;其次,胃肠蠕动的正常节律也会被无情打乱,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排空时间被迫延长,使人产生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最后,肠道内的菌群生态平衡也会遭到破坏,那些对人体有益的菌群活性受到抑制,而有害菌则可能趁机大量繁殖,引发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
(二)心血管系统的负荷激增
冷饮引发的血管收缩反应,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消化道。当冰冷的液体顺着食管缓缓流下,会对迷走神经产生强烈刺激,进而导致全身血管出现反射性收缩。对于那些本身就存在心血管隐患的人群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血压波动,无疑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问题。
比如,冠状动脉一旦发生痉挛,就会使心脏的血液供应受到阻碍,从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生命安全;脑血管的收缩则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外周血管阻力的骤然增加,会让心脏的泵血负担急剧加重,长期如此,心脏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可以说,一瓶小小的冰饮,却可能成为压垮心血管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免疫系统的防御漏洞
在饮用冷饮后的短短30分钟内,咽部的温度会出现惊人的变化,可骤降10℃-12℃。别小看这看似不大的温度变化,它足以对我们身体的免疫屏障造成严重削弱。
首先,咽部的淋巴细胞活性会因为温度的降低而明显下降,其吞噬细菌、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也随之减弱,使得我们的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攻击;其次,呼吸道黏膜纤毛的运动也会因为低温刺激而减缓,这些纤毛原本如同勤劳的清洁工,不断摆动以清除呼吸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而现在它们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病原体清除效率显着降低;最后,鼻腔内的温度调节功能也会因为冷饮的刺激而失衡,从而更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让我们在夏天也饱受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的困扰。
三、科学研究的警示数据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的有力武器。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曾进行过一项为期5年的急诊数据分析,结果令人震惊。在夏季因冷饮引发的胃肠道急症患者中,45岁以上的群体占比高达62%,这部分人群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胃肠道对寒冷刺激的耐受性较差,多表现为急性胃痉挛,疼痛发作时痛苦不堪;青少年群体占比也达到了28%,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健康意识,贪图一时的口感享受,而以腹痛腹泻等症状最为常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更是有3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压异常波动,给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统雪上加霜。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3年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得出了同样令人警醒的结论:高温作业后立即饮用冰镇饮料的人群,发生热射病的风险比正常饮水者高出3.2倍。这一数据充分表明,看似能快速降温的冰饮,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解暑作用,反而让身体的散热机制陷入了紊乱,大大增加了中暑甚至热射病的发生几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四、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的共鸣
在养生领域,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往往能不谋而合。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警示:“夏三月,此谓蕃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句话深刻地强调了夏季是阳气外发、万物生长繁茂的季节,我们的身体也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让体内的阳气得以顺畅宣泄。此时,切忌用寒凉之物损伤阳气,否则会打破身体的阴阳平衡,引发各种疾病。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也指出:“夏月伏阴在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