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立秋的厨房养生指南(2 / 4)
人言“五谷为养”,秋风起,我们的主食篮子也得跟着季节翻新花样。黏黏糯糯的糯米此时正当红。它性温味甘,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用糯米与红枣、桂圆同蒸,是补气养血的佳品;包几个豆沙馅或芝麻馅的糯米团子,软糯香甜;或者熬一锅热腾腾的糯米粥,撒上些红糖,暖胃又暖心。糯米虽好,但不易消化,脾胃虚弱的朋友一次别贪多,细嚼慢咽方是正理。
小米的金黄,是秋日最温暖的底色。它味甘咸,性稍凉,能健脾胃,清虚热。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米油浓厚,最是养人。加入南瓜同煮,色泽诱人,味道香甜;加些红枣、山药丁,滋补效果更佳。小米粥看似平淡,却是滋养脾胃的“黄金汤”。
红薯,这朴实的块根,是秋日甜蜜的馈赠。它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富含膳食纤维。街头巷尾烤红薯的香气,是秋日最诱人的烟火气。自家蒸熟或烤熟,简单却美味。煮红薯粥、做红薯饭,那份天然的甘甜融入主食,润物无声。红薯还能蒸熟压泥,做成红薯饼、红薯馒头,变着花样温暖你的胃。
玉米棒子饱满,啃起来格外香甜。它调中开胃,利湿通便。鲜玉米直接煮熟,啃着吃最过瘾;剥下玉米粒,无论是清炒、煮汤,还是与松仁搭配做道小炒,清甜爽口,齿颊留香。磨成玉米面,贴饼子、蒸窝头,粗粮细作,别有一番风味。
“立秋到,贴秋膘”,这句老话流传甚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夏日消耗大,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多吃些肉食储存能量以御冬寒。这习俗背后,是祖先应对自然的生存智慧。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早已远离了饥寒交迫,“贴秋膘”也得与时俱进。若不顾脾胃承受能力,盲目大鱼大肉、油腻厚味地“贴”进去,非但无益,反成负担。秋膘未贴成,倒先贴出了消化不良、血脂升高、体重飙升的烦恼。
秋日进补,讲究“清补”、“平补”。厨房里的肉蛋食材,更需一份选择的智慧。鸭肉性凉味甘咸,是秋季润燥的肉中上品。尤其老鸭,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更佳。一锅酸萝卜老鸭汤,酸萝卜化解了鸭肉的微腻,汤水酸香开胃,鸭肉酥烂,温润滋养,润燥而不助火,是秋日厨房的经典炖品。
猪肉性平,是日常滋养的好选择。猪瘦肉富含优质蛋白。取里脊肉切丝或切片,与润肺的银耳、百合同炒,清爽不腻;或者炖一锅清淡的冬瓜排骨汤,冬瓜利水,排骨提供营养和风味,汤清味鲜,润燥生津。选排骨炖汤时,前排肉质更嫩,更适合煲汤。
牛肉温补,能益气血、强筋骨。但秋燥之时,烹饪方法宜温和。炖煮是首选,比如加入清润的白萝卜同炖,萝卜能中和牛肉的温性,化肉食的积滞,汤醇肉烂,滋补而不燥热。切牛肉时逆着纹理切,口感更嫩。
鱼肉,特别是河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清蒸最能保留其鲜美和营养。一条鲫鱼,简单处理,葱姜铺底,上锅清蒸,出锅淋点蒸鱼豉油,撒上葱丝,泼上热油激出香气,鱼肉鲜嫩无比,滋味清淡却悠长。鲫鱼汤炖出奶白色,也是润燥佳品。蒸鱼时,在鱼身下垫几根筷子,能让蒸汽流通,受热更均匀。
鸡蛋,这最平凡的厨房宝藏,其营养近乎完美。它滋阴润燥,补而不滞。秋日早晨,一碗嫩滑的鸡蛋羹,滴几滴香油,撒点葱花,温润妥帖;水煮蛋方便携带;西红柿炒鸡蛋更是国民下饭菜,酸甜可口。煮荷包蛋时,水似开非开时打入,火候掌握好,形状才完整漂亮。
秋果琳琅满目,是自然的甘甜恩赐,也是润燥的天然良方。梨子被称为“天生甘露饮”。生吃清热生津,榨汁润喉效果尤佳。若畏其凉性,可蒸熟或煮熟食用,润燥之功不减,而凉性大减。自家熬制秋梨膏虽稍费工夫,但真材实料,无添加,冲水饮用,对缓解秋燥咳嗽颇有裨益。挑选梨子时,选果形端正、底部凹陷深的,通常汁多味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