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寒露至,秋意浓:敛藏阳气,润泽身心,安度深秋(2 / 3)
生的另一大核心任务。
1.饮食:将“滋润”吃进肚子里
饮食润燥,贵在“滋阴生津”,应选择甘淡、滋润之品,忌食辛辣、烧烤、油炸等助燥伤阴的食物。
·果蔬当家:
·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生吃梨可清热化痰,但对于脾胃虚寒者,更推荐蒸梨、煮梨水或冰糖炖雪梨,其性转温,润燥止咳的效果更佳,且不伤脾胃。
·荸荠:素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可生食亦可入菜。
·银耳:平民的“燕窝”,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一碗温热的银耳莲子羹,是深秋最温柔的慰藉。
·石榴:酸甜可口,能生津液、止烦渴,正应对了秋日的干燥。
·芝麻、核桃:这些坚果类食物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且能补肾益精,由内而外地滋养肌肤与毛发。
·汤粥为要:
·粥:晨起一碗热粥,既能护胃暖身,又能补充水分。山药粥健脾益肺,南瓜粥温中益气,百合粥清心安神,都是上佳之选。
·汤:煲汤时,可加入沙参、玉竹、麦冬、天冬等滋阴药材,如沙参玉竹老鸭汤,是经典的润燥靓汤。
·饮茶有方:
·可将泡茶的绿茶,换成更为温润的乌龙茶或红茶。亦可自制养生茶饮,如蜂蜜柠檬水、菊花枸杞茶、罗汉果茶等,都是润燥生津的能手。
2.环境:营造一个“湿润”的小气候
外部环境的干燥会加剧身体的燥象,因此,主动加湿至关重要。
·使用加湿器:在卧室或办公室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维持在40%-60%之间,能有效缓解呼吸道和皮肤的不适。
·温水泡脚:寒露脚不露,除了穿袜子,每晚用温水泡脚是保护双脚、促进血液循环的绝佳方法。可在水中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能更好地祛寒助阳。
·护肤保湿:及时涂抹保湿霜、护手霜,防止皮肤干裂。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过度洗去皮肤表面的油脂,加剧干燥。
---
三、防寒固表:为身体筑起温暖的“墙”
“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之后,气温下降明显,寒邪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因素。此时“防寒”,并非一味地多穿衣服,关键在于“固表”——即巩固人体肌表的防御系统,相当于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让外界的风寒邪气无法轻易入侵。
1.关键部位,重点防护
中医认为,“寒从脚生”。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足三阳经的终点,分布着众多重要穴位。足部一旦受凉,会直接影响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并导致抵抗力下降。
·穿袜护脚:请及时收起凉鞋,换上能包裹脚踝的鞋袜。睡前热水泡脚,可谓最简单的“脚部保暖法”。
·保护腹部:腹部,尤其是肚脐(神阙穴),是人体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极易受寒。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白天可穿一件贴身的背心或使用腹带,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腹痛、腹泻。
·呵护后背: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运行的“主干道”。后背温暖,则全身阳气充足。可适时增添一件背心或薄外套,尤其在有风的天气。
2.适度“秋冻”,因人而异
“春捂秋冻”是古老的养生谚语,但“秋冻”绝非盲目挨冻。其本意是让身体慢慢适应逐渐下降的气温,激发自身的御寒机制。
·谁适合“秋冻”?平时体格健壮、阳气充沛的年轻人,可以适当“冻一冻”,如不宜过早穿得过厚。
·谁不宜“秋冻”?老人、小孩、体质虚弱者、以及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切不可盲目效仿。对他们而言,寒露时节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适当地添加衣物,以防旧病复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