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健康养生:养脾胃、强心肺、固肾脏!(1 / 3)

加入书签

健康养生丨养脾胃、强心肺、固肾脏!老祖宗留下的秋季养生秘籍,全是干货

俗语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一个漫长夏天的消耗,我们的身体仿佛被掏空,而紧随其后的秋燥、秋凉,又像是两位不请自来的“考官”,考验着我们五脏六腑的平衡能力。这时候,若是没有点“真材实料”的养生功夫,很容易就会被咳嗽、感冒、便秘、腹泻、疲惫乏力等问题找上门来。

然而,智慧的华夏先祖,早在千年前就为我们留下了一整套应对季节更迭的“生存指南”。这其中,没有玄之又玄的理论,有的只是顺应天时、接地气的生活智慧。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份老祖宗留下的秋季养生秘籍,围绕养脾胃、强心肺、固肾脏三大核心,为您献上一份详尽、可操作的秋季养生全攻略。

第一章:秋之基调——读懂大自然的“换季信号”

想要养生,必先知时。秋天,在中医理论中,主“收”,与“金”行相应。这个“收”字,是理解整个秋季养生的总钥匙。

·气候特征:燥邪当令。秋天的空气,湿度大幅下降,变得干爽甚至干燥。这种干燥的气候,我们称之为“燥邪”。燥邪最容易损伤我们身体的津液,尤其是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的肺。所以,秋天一到,很多人会感觉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甚至干咳少痰,这都是“秋燥”伤津的典型表现。

·自然景象:万物肃杀。秋风扫落叶,草木开始凋零,一派收敛、沉降的景象。对应到人体,我们的阳气也应该从夏季的向外宣发,转为向内收敛,为冬天的“藏”做好准备。

·情绪影响:悲秋之情。秋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看到萧瑟的景象,人容易产生悲凉、忧郁的低落情绪,这在古代诗词中常有体现。因此,秋季养神也同样重要。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秋季养生的所有行动,都应该围绕着“防燥、润肺、敛阳、安神”这几个核心来展开。

第二章:养好脾胃——为“秋冬进补”打下坚实根基

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秋季养膘打地基。”这里的“打地基”,指的就是先把虚弱的脾胃调理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力,你吃再好的补品,身体也吸收不了,反而会变成负担,导致“虚不受补”。

老祖宗的健脾养胃方略:

1.食疗为先:甘润平和,滋阴养胃

*首选明珠:山药。山药是“平价人参”,性味甘平,能健脾、补肺、固肾,其质地润滑,又能滋阴,是秋季平补脾胃的“全能选手”。推荐吃法:山药粥。将新鲜山药去皮切块,与大米同煮为粥,可适当加入几颗红枣,清晨食用,暖胃又养人。

*黄金配角:小米。小米熬粥,上面浮着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俗称“米油”,这是最养胃气的东西。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佳或者病后体虚的人,小米南瓜粥是最佳选择,南瓜的甘甜与小米的香醇相得益彰。

*地下雪梨:荸荠。荸荠素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汁多味甜,能清热生津、开胃消食。可以生吃,但更推荐煮水或入菜,如荸荠炒肉片或荸荠甘蔗水,既能补水,又避免生食的寒凉。

*家常宝贝:南瓜。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温中养胃。将其蒸食、煮粥或做成南瓜馒头,都是非常养胃的吃法。

2.穴位按摩:足三里——身体的“健胃消食片”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它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是强健身体的“万能穴”。每天用拇指按揉此穴5-10分钟,感到酸胀为宜,长期坚持,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神奇效果。

3.生活细节:给脾胃减负

*忌食生冷:秋季天气转凉,人体阳气内收,脾胃的温煦功能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