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改善体寒的健康食谱推荐(1 / 3)

加入书签

还记得那个彻骨的寒冬傍晚,我提着公文包站在公交站台,北风像细密的针,透过羊毛大衣直往骨头缝里钻。回到家,开了暖气,泡了热水脚,可那股寒意仿佛已在体内扎了根,整夜都觉得膝盖发凉,后背发冷。第二天起床时,鼻子不通,喉咙干痛,整个人像被冻住的树木,僵硬而缺乏生机。

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一听我的声音就说:“你这是寒气入体了。冬天不能光靠外在取暖,得会吃,让身体自己发热。”她随口念起那句熟悉的童谣:“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菜豆腐保平安。”又补充道:“再加点黑豆、红薯、羊肉,这个冬天你就能过得暖暖和和的。”

那时的我将信将疑——这些寻常食材,真能抵御严寒吗?直到我亲身实践数年,才真正体会到:冬天的养生智慧,就藏在我们厨房的方寸之间。

一、冬日身体的声音:你为什么总是怕冷?

在探讨“吃什么”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冬天的我们的身体,到底在经历什么。

1.能量的“内收”与“储蓄”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自然界的能量在冬天向内收敛、向下潜伏。我们的身体也一样,阳气(即身体的温暖能量)从体表撤回深处,专注于滋养五脏。这时,体表防御相对薄弱,所以更容易受寒。

2.新陈代谢的“降速”

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身体的新陈代谢在冬天会自然减慢。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容易感到疲倦,总想多睡一会儿,这也是身体自我保护的智慧。

3.脾胃的“渴望”

天气越冷,我们的脾胃就越需要一些温暖、滋润、能提供持续能量的食物。此时若大量生冷水果、冷饮下肚,就相当于给本就需要热源的身体“泼冷水”,会消耗大量阳气去暖它,得不偿失。

弄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冬季食疗的核心在于:顺应“闭藏”之道,通过饮食帮助我们“藏阳气”、“养阴精”、“暖脏腑”。

二、我的冬日厨房“三剑客”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的冬季厨房里有三位不可或缺的“主角”,它们平凡、实惠,却蕴含着惊人的御寒力量。

1.根茎类:大地深处的“能量块”

植物在冬天会把所有精华储存在根部,因此,根茎类蔬菜是冬季养生的首选。

·萝卜——“土中人参”的清道夫之力

我一度误解了“冬吃萝卜”的含义。直到那个冬天吃了太多温补的羊肉后,感到腹胀、口干,母亲让我喝了两天萝卜汤,所有不适便烟消云散。我才明白,萝卜(尤其是白萝卜)性凉,味辛甘,能下气消食、除痰润肺、生津利便。

·它的妙处在于:冬天我们难免会多吃些温补油腻的食物,萝卜就像一位尽责的清道夫,能化解积滞,清理肠胃,平衡燥热。它让补益变得更顺畅,而不至于“上火”。

·我的吃法:当感觉吃多了、不消化时,我会用白萝卜切丝,与虾皮或几片生姜同煮一碗清汤,喝下后格外舒畅。

·红薯——“平民补品”的温和滋养

没有什么比在寒冷的街头,捧着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更幸福的事了。红薯性平,味甘,归脾、肾经。《本草纲目》记载其能“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它的妙处在于:它能温和而持久地为我们提供热量和饱腹感,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冬季因活动减少而加重的便秘。

·我的吃法:除了经典的烤红薯,我更喜欢用红薯块与小米、大米一同熬粥。小米安神,红薯健脾,一碗下肚,从胃暖到心,是完美的冬季早餐。

2.黑色食物:封藏肾精的“宝藏”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黑色独入肾经。冬天是补肾的季节,多吃黑色食物,能帮助我们固藏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