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修文强迫自己专注地听着、看着、记录着。他试图从中寻找对自己教学有启发的“异构”之处。林方琼的课堂节奏把控非常稳健,几乎不会出现学生跟不上的情况;她的多媒体运用很简洁,只在关键处展示直观图形;她的提问虽然不够深入,但覆盖面广,能照顾到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确保基础扎实……这些都是优点。
但是,看着学生们在按部就班的引导下,顺畅却缺乏真正思维碰撞的过程,武修文心底却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焦躁。这种慢节奏,真的适合六一班那群思维活跃,甚至有些“吃不饱”的尖子生吗?他追求的思维深度和探究精神,在林方琼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影子。如果为了追求“稳”和“基础”,就放弃了对学生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举报信上“教学能力低下”“花哨手段”的指控,像魔音一样在他耳边回响。他握着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难道……真的是他错了?是他太过激进,脱离了学生实际?是他追求的“高效”和“深度”,在别人眼里只是“花架子”?
巨大的自我怀疑,混合着对即将到来的教育局谈话的恐惧,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几乎要将他拖入深渊。他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眼前林方琼清晰板书的字迹似乎开始模糊、晃动。他用力闭了闭眼,再睁开,强迫自己将视线聚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观察到的要点:【节奏极稳,重基础落实,演示直观,提问覆盖面广,照顾中下学生】他在后面打了个问号,又重重地写下:【思维深度?探究性?尖子生需求】
一节课四十分钟,对武修文来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当终于听到下课铃声时,他几乎是立刻合上了笔记本,逃也似的离开了教室。走廊里清新的空气沁入肺腑,却丝毫无法缓解他心头的沉重和迷茫。林方琼的课,非但没有给他带来豁然开朗的启发,反而加深了他的困惑和自我怀疑。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他坚守的教学理念,是否真的不堪一击?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