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政和民丰(1 / 2)
在吴权的治理下,平州不仅在经济与技术上突飞猛进,内政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与高效。
管宁、荀彧等贤臣的辅佐,使得各郡县官吏恪尽职守,少有懈怠;邴原的监察制度则确保了官场风气清明,杜绝了大规模的贪腐与渎职。
此外,蔡邕与辽东学院的合作,使得士子得以深入民间,既培养了人才,又促进了官民之间的沟通,最终形成了“政和民丰”
的繁荣局面。
管宁与荀彧作为吴权倚重的谋臣,在平州内政的稳定上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宁以德行着称,崇尚教化,主张“以德服人”
,在他的影响下,各级官吏皆以清廉自守,少有骄奢淫逸之举。
他尤其重视基层治理,常亲自巡视各县,考察民情,使得地方官员不敢懈怠。
荀彧则长于统筹调度,他重新梳理了平州的行政架构,优化了赋税征收、徭役分配等制度,使得政令畅通,百姓负担得以减轻。
此外,他还设立了定期考核制度,对政绩优异的官员予以嘉奖,对怠政者则严加训诫。
在二人的合力治理下,平州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各级官吏皆能以身作则,勤勉尽责。
尽管仍有零星的贪腐行为,但由于管宁、荀彧的严格督导,这些弊案往往在萌芽阶段便被遏制,未曾酿成大祸。
即便偶有官吏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也很快被纠察,因此无人敢肆意妄为。
然而,仅仅依靠官员自律尚不足以彻底杜绝贪腐,邴原所执掌的监察机构便成为平州吏治清明的另一重保障。
邴原为人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他设立的监察体系覆盖各郡县,并派遣密探暗中查访官员行止,使得任何不法之举皆难逃法网。
起初,仍有少数官吏仗着家族势力或职务便利,欺压百姓、侵占田产,甚至收受贿赂。
然而,邴原的监察人员迅查实了这些案件,涉事者无论出身如何,皆被严惩。
某次,一名郡守的亲属强占民田,并殴打前来理论的农夫,邴原得知后,立即下令逮捕此人,并依律处以重刑。
此事传开后,各地豪强官吏皆为之震慑,再无人敢肆意妄为。
此外,邴原还推行“连坐问责制”
,若某地官员犯法,其直属上司亦需承担失察之责。
这一制度使得各级官员互相监督,不敢包庇,官场风气因此更加肃然。
在整肃吏治的同时,邴原还意识到,仅靠严刑峻法并不能长久维持政治清明,唯有培养德才兼备的士子,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官场风气。
于是,他与蔡邕合作,推动辽东学院的学生赴各地实习游学,既锻炼了人才,又起到了监督官吏的作用。
蔡邕作为当世大儒,在辽东学院广收门徒,教授经史子集,同时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在邴原的建议下,学院学生每逢休沐或假期,便会被派往各郡县,协助处理文书、核算赋税,甚至参与断案。
这些学子年轻气盛,尚未沾染官场陋习,且大多怀有济世之志,因此在地方上既能学习政务,又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官吏的施政得失。
此外,这些学子还肩负着体察民情的任务。
他们深入乡里,记录百姓疾苦,并将所见所闻整理成册,呈报给邴原的监察机构。
如此一来,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皆在监督之下,稍有劣迹,便会被迅察觉。
在管宁、荀彧的治理,邴原的监察,以及蔡邕的育才政策共同作用下,平州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
官吏勤勉,少有欺压百姓之事;学子游历,使得民间冤情得以上达;农商并进,百姓生计日渐富足。
以往战乱时期的流民纷纷返乡,荒地得以开垦,市集日益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