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登基大典(1 / 2)
五月初五的许昌城,天尚未明,朱雀大街上已挤满了前来观礼的百姓。
御道两侧,新制的玄色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用金线绣着的"
魏"
字在初升的朝阳下熠熠生辉。
禁军士兵身着崭新的鱼鳞甲,手持长戟,在街道两旁列成森严的仪仗。
从相府到南郊封禅台的十里御道上,铺满了新采摘的艾草与菖蒲,散着端午特有的清香。
辰时三刻,曹操身着素色深衣,在三百名虎贲卫士的护卫下缓缓向封禅台行进。
他刻意保持着肃穆的神情,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
身后跟着的是以曹丕为的宗室子弟,再后是以荀攸为的文武百官。
这支绵延数里的队伍走得极慢,仿佛在刻意延长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封禅台高九丈九尺,取"
九五至尊"
之意。
台基四周立着十二面青铜大鼓,此刻正由二十四名力士交替擂响。
鼓声低沉浑厚,震得观礼百姓心头颤动。
当曹操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黄门官王朗高声唱喏:"
吉时已到——"
曹操面南朝北,在礼官指引下行三跪九叩大礼。
当他俯身下拜时,台下的百官无不屏息凝神。
礼部尚书陈群捧着鎏金祭文上前,曹操接过,以浑厚的声音向天地祷告:
"
臣魏公操,敢用玄牡,昭告皇天后土:汉历既终,天命革新。
今率土之滨,莫非魏臣;普天之下,莫非魏土。
臣虽不敏,敢不祗承天命?谨择吉日,即皇帝位。
望天地垂鉴,祖宗明察,佑我大魏,永绥四海!
"
祷毕,曹操将祭文投入青铜鼎中。
霎时间,鼎内火焰腾空而起,引得观礼人群出阵阵惊叹。
早有准备的术士立即宣扬这是"
天火示祥"
,预示着新朝得天之佑。
巳时正,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年迈的太尉杨彪在两个年轻侍从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捧着一个紫檀木匣走上高台。
老人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打开木匣,取出一方通体莹白的玉玺——这正是当年献帝命人重新镌刻的传国玉玺,玺纽雕着盘龙,印面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篆字。
"
请陛下受玺"
杨彪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
曹操郑重地双手接过,在百官注视下将玉玺高高举起。
这时,黄门侍郎钟繇捧着盛有冠冕的漆盘上前,盘中放着十二旒的平天冠和绣有日月星辰的玄色衮服。
当曹操戴上冠冕的瞬间,台下数千官员齐刷刷跪倒,山呼"
万岁"
之声如雷霆般响彻云霄。
这声浪一波接着一波,从封禅台传到观礼人群,再传到许昌城的每一个角落。
午时,新即位的魏武帝在临时搭建的御帐中颁布了开国第一诏:
"
朕承天命,建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许昌。
追尊先父曹嵩为太皇帝,母丁氏为太后。
立夫人卞氏为皇后,长子丕为皇太子。
"
随后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封赏:
在宗室方面,次子曹彰获封任城王,赐金印紫绶,食邑万户;才高八斗的曹植被封为陈思王,特许保留文学侍从;年幼的曹彪也得封弋阳王。
曹操的几位兄弟子侄皆得显爵,曹氏宗亲一夜之间遍布要津。
朝廷中枢,曹真出任大司马,总揽军政;荀攸为司徒,主管民政;刘晔为司空,掌管水土工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