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斜谷之战(1 / 4)

加入书签

西城的气氛像一张拉满的弓弦,绷得紧紧的。

时值北汉建国十二年,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公元二百二十年。

夏末秋初的汉中盆地,本该是稻谷飘香的季节,如今却只见军马往来,烟尘蔽日。

城头那面绣着“汉”

字的大旗在燥热的风中无力地耷拉着,偶尔被风吹展开来,露出那个已经有些褪色的字迹。

驻守西城的北汉征西将军白善站在城楼上,双手扶着斑驳的城墙垛口,目光沉沉地望着北方。

他年逾四十,正值壮年,身板挺直如松。

但作为北汉军中资历最老的将领之一,他经历过太多战事,也见证过太多生死。

此刻,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正无意识地摩挲着墙砖上深深的箭痕——那是去年蜀军攻城时留下的。

“报——!”

一名斥候急匆匆跑上城楼,单膝跪地,声音嘶哑:“将军,诸葛亮的先锋部队已突破阳平关,正沿汉水南下,预计三日之内便可抵达西城地界!”

白善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没有回头,只是沉声问道:“敌军兵力可曾探明?”

“回将军,蜀军兵力约有十一万之众,旌旗遮天,队伍绵延数十里。

前锋由关兴、张苞率领,中军打着诸葛丞相的旗号,后军还有严颜压阵。”

十一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白善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身边一众部将。

他们中有的人面色凝重,有的人眼神闪烁,还有人紧握刀柄,指节因用力而白。

“十一万”

白善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像是在咀嚼它的分量,“我军在西城只有九万人马,相差两万之数啊。”

站在他身旁的军师司马懿轻轻摇着手中的羽扇,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这位以智谋着称的谋士总是这样,越是危急关头,越是显得平静如水。

“兵力多寡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

司马懿的声音平稳而清晰,“西城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只要调度得当,未必不能与诸葛亮周旋。”

白善点了点头,但眉宇间的忧虑并未散去。

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但面对诸葛亮这样用兵如神的对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

“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加强城防巡逻。

同时召集所有将领,一个时辰后到中军大帐议事。”

“遵命!”

随着命令下达,西城这座刚刚获得的汉中重镇,气氛又紧张了起来。

士兵们奔跑着加固工事,民夫们搬运着守城器械,将领们则匆匆赶往将军行辕。

每个人都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一个时辰后,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

北汉军的主要将领齐聚一堂,分列两侧。

坐在主位的白善环视众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司马懿身上。

“军师,诸葛亮大军压境,你有何高见?”

司马懿缓缓起身,向白善微微施礼,然后转向帐中诸将:“诸葛亮此次倾巢而出,意在战决。

我军若固守西城,虽能暂保无虞,但久守必失。

为今之计,当以攻为守,方能扭转局势。”

帐中一阵骚动。

几位老将交换着眼神,显然对司马懿的话不以为然。

鲜卑族将领拓跋力微忍不住开口:“军师此言差矣!

敌军势大,我军兵力本就不足,若分兵出击,岂不是自寻死路?”

司马懿不慌不忙,羽扇轻摇:“正因为兵力不足,才不能坐以待毙。

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此次南下,必走街亭侧阴平小道。

若我军能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