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木牛流马(1 / 2)
斜谷对峙已逾数月,秦岭的秋意渐浓,山间晨雾带着刺骨的寒意。
蜀军大营中,最大的阴霾并非来自对面的北汉军,而是来自日渐枯竭的粮仓和那条仿佛永远也填不饱的漫长补给线。
连绵秋雨使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的谚语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民夫转运效率低下,损耗巨大,每一次粮官面带难色的禀报,都让诸葛亮的心头沉重一分。
中军帐内,烛火常常彻夜不熄。
诸葛亮废寝忘食,对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图样和竹简苦苦思索。
他的身影在帐壁上被拉得忽长忽短,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睛,始终闪烁着寻求突破的光芒。
他回忆古籍经典,结合流传于世的墨家机关术精要,那些关于杠杆、滑轮、齿轮传动的零碎知识,在他凡智慧的融汇贯通下,逐渐凝聚成一个清晰的构想。
经过十余个不眠之夜的推演、计算和绘制,一种前所未有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终于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木牛流马,此乃诸葛亮巧夺天工之造物,绝非寻常牲畜车辆可比。
形制与功能:“木牛”
体形较为硕大,形似真牛,腹中中空,可载重达数百斤粮谷。
其关键在于内部精巧的连杆与齿轮结构,利用杠杆原理,只需一人在前牵拉,一人在后辅助推行,便能使其四蹄(实为木轮或仿生蹄状结构)交替迈动,稳健前行于崎岖山路,其稳定性远胜普通双轮车。
“流马”
则体型稍小,更为轻便快捷,适用于相对平坦或急需快转运的路线,载重量稍逊于木牛,但行动更为迅捷。
核心机关: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其制动与转向机关。
木牛流马内部设有独特的“舌头”
或“机括”
,扭转其位置,便可锁定其行动,使之如同扎根于地,即便在陡坡也能稳稳停驻,避免了滑落之险。
其转向亦靠机关操控,灵活异常,远需要大力扳动车辕的传统车辆。
效率与优势:此物不食草料,不知疲倦,无需担心牲畜疫病或受惊。
尤其适合在栈道、险隘等车马难行之处使用,大大降低了人力消耗和转运时间。
原本需要数十民夫肩挑背扛的粮草,如今只需数架木牛流马,在少量士兵操作下便可完成。
诸葛亮立即下令,集中军中工匠,依照图样,秘密赶制。
不久,第一批木牛流马便投入了使用。
当这些奇特的“牲畜”
驮负着沉甸甸的粮袋,在崎岖的山道上出规律而沉稳的“嘎吱”
声,稳健前行时,蜀军将士无不惊为天物,士气为之大振!
后勤补给的压力,确实得到了显着的缓解。
然而,蜀军后勤效率的突然提升,很快便引起了北汉军师司马懿的警觉。
“探马禀报,蜀军近日粮草转运频繁,且不见大量民夫身影,只有少量军士驱策一些形似牛马的木制之物,行进于山道之间,度不慢,载重颇丰。”
司马懿听着斥候的汇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与了然,“木制牛马……不食不眠……好一个诸葛孔明,竟能造出如此奇物!”
他立刻意识到,此物若能为我所用,必将极大改善己方同样艰难的补给状况。
即便不能,也必须加以破坏,绝不能任由诸葛亮如此轻松地维持前线供应。
“伯约,子元(司马师字)!”
司马懿唤来姜维与自己的长子司马师。
“军师(父亲)!”
二人拱手听令。
司马懿沉声道:“诸葛亮造此‘木牛流马’,乃我军心腹之患。
你二人各率一支精锐轻骑,伺机出击,目标并非杀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