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厚土深言》(1 / 2)
《厚土深言》
——论树科《厚厚嘅泥土》的方言诗学与文明寓言
文\/一言
(兼论岭南诗歌的当代突围路径)
一、方言诗学的本体论建构:从语言褶皱中打捞诗性
树科《厚厚嘅泥土》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在普通话诗歌主导的当代诗坛撕开一道独特的语言裂隙。诗人对\"噈(就)啲(些)憨居居(傻乎乎)\"等俚语的创造性运用,不仅重构了诗歌的音韵系统,更在语义层面完成了对现代汉语诗学的祛魅。这种语言策略暗合本雅明\"语言救赎\"的诗学理想——当\"精到死啲\"(精明至死)这类市井俚语闯入诗行,其粗粝的发音质感与\"天,有高有低\"的雅言形成戏剧性对冲,恰似在精致的瓷器表面敲出裂痕,让被现代性规训的语言重新渗出野性的汁液。
从发生学视角看,这种方言书写具有深厚的岭南诗学传统。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学主张,树科则更进一步,将粤语的语法逻辑彻底诗化。\"谂到咗\"(想到了)的倒装句式、\"有贵贱,精到死啲\"的省略结构,这些突破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表达,实则是将语言还原为\"身体在场\"的诗学实践。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通过方言构筑的,正是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存在之家。
在音韵层面,诗人对粤语九声六调的创造性运用,使诗歌获得独特的音乐性。\"山,有大有细\"中\"大\"(daai6)与\"细\"(sai3)的阴平与阴去对位,暗合《诗经》\"关关雎鸠\"的叠韵传统;而\"仲有憨居居嘅\"中\"居\"(geoi1)的短促入声,则如木屐叩击青石板,在行进节奏中突然制造停顿的诗意留白。这种音韵调度,使方言从语言工具升华为诗学本体,完成了对普通话诗歌声韵系统的超越。
二、结构张力的现象学呈现:辩证法的四重变奏
全诗以\"自然-生物-人类-文明\"为经纬编织出精密的辩证网络。首段\"山,有大有细\/水,有深有浅\/天,有高有低\/地,有薄有厚\"构成宇宙尺度的对位系统,其意象排列暗合《周易》\"天地定位\"的哲学框架。但诗人刻意打破传统对仗的工整性,\"大\/细深\/浅\"的精准对应与\"高\/低\"的模糊表述形成微妙张力,这种处理既是对古典辩证法的致敬,更是对其机械性的消解。
第二段\"兽,有畜有禽\/人,有恶有善\"将自然秩序与人类伦理并置,形成德里达所说的\"延异\"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贵贱,精到死啲\"的表述,诗人用市井智慧解构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将\"贵贱\"的道德判断转化为生存策略的戏谑。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悖论,却在粤语特有的诙谐语调中消解了哲学的沉重感。
第三段是全诗的转折枢纽。\"我噈谂到咗厚实\"(我就想到了厚实)的突然直白,打破前文建立的宇宙隐喻体系,将思考引向具体可感的物质存在。\"厚实同文化\/文化同进步嘅\/进步同高度嘅文明\"构成递进式论证,但每个环节都暗藏解构的机关——当\"厚实\"的物质属性试图支撑起整个文明大厦时,\"憨居居\"的市井智慧却如地震波般动摇其根基。这种结构张力,恰似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辩证法的粤语变奏。
三、文明批判的隐喻体系:泥土的现代性诊断
\"厚实\"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岭南红土地的物理属性,更是对地域文化特质的诗学转译。在钱穆\"厚土文明\"的理论框架下,树科将\"厚实\"与\"文化进步文明\"构成因果链,实则揭示出现代性叙事的内在矛盾。当\"进步\"以\"文明\"为终极目标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