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那点事(2 / 5)
皇派来的援军卷土重来,重新占据雅克萨。
清朝得知消息后,次年七月再次派遣军队围剿。
这一次,雅克萨的俄军依靠重建的城墙和工事负隅顽抗。
清军围城长达5个月,俄军大多数战死或死于疾病,八百多人仅剩下一百余人,即将粮尽弹绝。
此时,沙俄政府正忙于欧洲的战事,无暇东顾,无力支援雅克萨的俄军。
同时,俄国也急切希望与中国进行通商,以增加其财政收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俄决定派遣使团前往北京与清政府进行和谈。
清政府遂从雅克萨撤军,双方开始了和平解决边界冲突的谈判。
尼布楚谈判:艰难博弈中的妥协与定界
1686年1月,俄国御前大臣戈洛文受命成为全权大使,率领庞大的使团前往中俄边境进行谈判。
从同年2月起,戈洛文一行从莫斯科出,随行的卫兵多达5oo人,带着27o车弹药粮草。
在路过托博尔斯克时,又增哥萨克骑兵、步兵、火枪手、龙骑兵14oo人以上,总人数过2ooo人,其中四分之三为军事人员。
他们历经一年多的艰难跋涉,于1687年11月抵达色楞格。
随后,戈洛文派遣信使科洛文前往北京,提议将色楞格作为谈判地点。
清廷在1688年4月接到信函后,决定派遣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包括传教士徐日升、张诚等人在内的使团前往边境进行和谈。
关于谈判方针,康熙帝同意了索额图提出的建议,谕示谈判底线:第一,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中国之地,绝不能拱手送给俄国人;
第二,俄国必须遣返将叛逃的达斡尔族领根特布尔。
同年5月3o日,中国使团从北京出,然而,就在他们前行的途中,噶尔丹动叛乱,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道路被阻,使团被迫退回北京。
清廷只好派人通知戈洛文,要求重新确定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在噶尔丹动叛乱期间,戈洛文趁机对喀尔喀蒙古动了进攻,试图征服蒙古各部,扩大俄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范围。
直到1689年初,他才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商议谈判的事宜。
最终,双方同意将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
1689年6月13日,索额图再次率领包括传教士徐日升、张诚在内的清朝使团启程前往尼布楚,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7月31日,中国使团先于俄国人抵达尼布楚对面。
据《张诚日记》描述,先行抵达的中国水军将舰船停泊江边,水兵在岸上安营扎寨,计有3ooo余人,与中国外交使团同时抵达的陆军约有14oo人,加上索额图的亲兵8oo人和夫役,差不多有9ooo-
人,还有骆驼3ooo-4ooo头,马
匹等。
8月19日,戈洛文率领俄国使团抵达尼布楚。
第一轮谈判: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1689年8月22日,中俄尼布楚划界谈判在两座紧连在一起的大帐篷里开始,这座帐篷距离双方的驻地距离均等,为5华里。
第一天谈判,开局便火药味十足。
戈洛文谴责中国突然兵俄罗斯,挑起边境事端,试图将战争的责任推卸给中国。
中方钦差大臣索额图则义正言辞地历数俄国入侵中国的犯罪行径,从俄军在黑龙江流域的烧杀抢掠,到建立侵略据点,再到对当地百姓的残酷迫害,一桩桩、一件件,铁证如山。
索额图正告戈洛文,雅克萨、贝加尔湖以东以及蒙古等全部领土,自古属于中国,中国军队的行动是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