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那点事(3 / 5)
>双方第一天都未亮出底牌,而是反复旁敲侧击,相互试探签约底线,都在试图从对方的言辞和态度中寻找突破口。
第二轮谈判:陷入僵局,谈判濒临破裂
第二天,即8月日,中俄举行第二次会议。
戈洛文代表俄国提出了一个极为无理的要求,他要求中方将军队全部退出西伯利亚,并称阿穆尔河(黑龙江)左岸的各部落自古以来就向俄国缴纳实物贡品,因此两国应以该河为边界,左岸归俄国,右岸归中国。
这一要求完全无视中国对这一地区的主权,是对中国领土的公然觊觎。
第三天,索额图则坚定地主张,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开始,所有蒙古和黑龙江的一切草木沙石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坚决反对撤军和割地的主张。
由于双方立场坚决,互不相让,谈判很快陷入僵局。
为了避免会议无果而终,戈洛文表示愿意将边界划定在贝斯特拉亚河(即牛满河),同时中方必须如数赔偿雅克萨以及其他被毁堡寨的损失,并将所有被俘和叛变人员交还俄国。
这一所谓的“让步”
,依旧是在损害中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四天,中方则坚持以尼布楚为边界,沿石勒喀河至尼布楚的左侧归俄国,而右侧沿石勒喀河至鄂嫩河和音果达河一带则属于中国。
双方意见相左,无法达成一致。
中方表示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考虑按照戈洛文所说的外交惯例,提出散会声明。
当天晚上,中方下令撤走了会场的帐幕,使得谈判几乎陷入破裂状态。
转机出现:翻译“手脚”
与艰难妥协
8月24日,戈洛文派人去见索额图,并请求其通过使者继续会谈。
索额图一开始表示中方的立场不会改变,如果俄方不接受则没有继续交涉的必要。
然而,在耶稣会士张诚和徐日升的请求下,索额图同意让这两位士人充当使者,与俄方再行商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诚和徐日升在此次谈判中扮演了颇为复杂的角色。
表面上,他们作为翻译为双方沟通提供帮助,但实际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势力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微妙的“手脚”
。
例如,在对一些关键概念和词语的翻译上,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意,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西方利益的需求进行了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对彼此意图的准确理解。
随后,从8月24日到9月7日,中俄两国使臣未再面对面会谈,而是通过互派使者交换意见。
8月25日,张诚和徐日升向戈洛文提出了中国方面的意见,即以绰尔纳河划定边界,该河右侧归中国所有,左侧归俄国所有,然而,戈洛文仍然反对这一方案。
次日,张诚和徐日升再次会见戈洛文,告知其中方有关划界的最新意见:以从左侧流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河为界。
8月27日,戈洛文派人去见索额图,继续反对中方的方案,并提出以雅克萨为界,在结雅河地区双方均可从事渔猎,以额尔古纳河直至其源地为右侧边界。
对此,索额图等人坚决反对,并提出最终方案,即以流入石勒喀河的额尔古纳河为界,左侧全归中国所有,沿额尔古纳河而上至从右岸注入的小河以及额尔古纳河河口,俄国均不得保留居民点,中国也不在边境上建立任何居民点。
同时,中方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再派使者进行交涉,并对俄国使者进行指责,称他们不是来议和,而是进行欺诈。
由于营地附近已没有适合饲养牲畜的草地,中国使团决定在8月27日晚迁移到石勒喀河北岸。
戈洛文以为中国代表准备撤退,急忙派人过去劝阻,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