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那点事(4 / 5)
要求举行第三次会议。
与此同时,受沙俄欺凌的布里亚特人和温科特人等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动了反俄起义。
这些蒙古人与中国使团取得联系,希望得到清廷的支持和帮助。
俄国人对此异常紧张,担心中国人和蒙古人联合行动,怀疑中方是否开始采取军事行动。
中国使团在石勒喀河北岸安营扎寨后,戈洛文一方面派人暗中打探情况,一方面亲自带领火枪兵团,严阵以待,在尼布楚周围修筑拦马栅,并挖掘战壕。
然而,当戈洛文得知中国方面有近万人,并从布里亚特人和温科特人那里得到大批牲畜和马匹后,他感到惊慌不已。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戈洛文同意撤出雅克萨,并与中方重新商议边界问题。
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俄方接受了中方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界的方案。
此后几天,中俄双方就遣返俘虏和逃亡者、通商贸易事宜、互派使节、条约签署方式,以及宣誓的誓词内容和形式等问题进行了谈判,经过多次反复的交涉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妥协和共识。
条约签订:东段定界后的隐患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历创世纪年7197年8月28日),晚六时许,中俄双方在尼布楚城外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谈。
中国方面的出席官员包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都统郎谈、都统班达尔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护军统领玛喇、理藩院侍郎温达。
俄国方面的使臣有御前大臣、勃良斯克总督戈洛文,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以及秘书官科尔尼茨基。
在会议开始后,两国译员分别宣读了各自起草的条约文本。
《尼布楚条约》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并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文本。
条约规定:以格尔必奇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两国国界,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河流及土地为待议地区;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贸易等。
双方代表在条约上签字盖章,互换文本,标志着《尼布楚条约》正式签订。
为表示庆贺,双方互赠礼品,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次条约签订过程中,由于张诚和徐日升等翻译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条约在一些表述和理解上存在模糊之处。
更为关键的是,条约仅仅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而外兴安岭至唐努乌梁海之间的区域却没有确定边境。
这一区域自古以来也是中国的领土,包括贝加尔湖以东、以南的大片土地。
但在当时复杂的谈判环境下,加上翻译环节的问题,这一重要区域被搁置。
这一未决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沙俄的进一步扩张埋下了隐患。
后续影响:沙俄南下的隐患爆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在一段时间内,中俄东段边界维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
然而,沙俄并未放弃对中国领土的野心,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外兴安岭至唐努乌梁海之间未确定边界的区域。
由于这一区域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沙俄开始不断派遣探险队、移民和军队南下,逐渐蚕食这一地区。
他们在当地建立据点,进行资源掠夺,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压迫和统治。
清政府由于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如国内的民族矛盾、经济展问题以及边疆其他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无法对沙俄在这一区域的扩张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俄在这一区域的势力逐渐增强,到了19世纪,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进一步割占了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