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拿奥卡河导弹忽悠我(1 / 2)
彼得扬诺夫斯基脸色涨得通红,支支吾吾半天,突然眼睛一亮:“我们有奥卡河导弹,如果你们同样的话我们可以给提供这种导弹。
这可是苏联时期的经典型号,最大射程3oo公里,精度远圆点,绝对能满足你的需求!”
他一边说,一边紧张地观察林毅的反应,掌心都沁出了薄汗。
林毅听彼得扬诺夫斯基说完后,眉头瞬间拧成一个结,眼神中满是警惕与质疑:“彼得,你没开玩笑吧?你们的奥卡河导弹不是因为《中导条约》全部销毁了么?难道俄罗斯还私藏了库存?”
他放下手中的咖啡杯,金属杯底与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番质问敲响警钟。
彼得扬诺夫斯基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两下,勉强挤出一抹笑容,身体微微前倾,试图用热情掩盖话语里的不确定:“不不不,林,库存确实没有了,但我们完全可以重启生产线!”
他一边说,一边伸手比划着,像是要在空中勾勒出生产线运转的模样,“这种导弹的技术图纸我们都完好保存着,生产线的老工人也能召回。
只要你们提供一些启动资金,最多半年,第一批奥卡河导弹就能交付!”
安德烈也在一旁连连点头,补充道:“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做改进,加装最新的制导系统,射程再提升1oo公里都不成问题!
这可比那些退役老古董强太多了!”
两人的目光紧紧盯着林毅,像是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浮木般急切。
林毅往后靠在椅背上,双手抱胸,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重启生产线?彼得,这可不是买菜砍价那么简单。
启动资金、技术维护、国际舆论……”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更何况,《中导条约》虽然失效了,但重启这种敏感导弹的生产,国际社会会怎么看?你们就不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彼得扬诺夫斯基的提议背后,藏着一段充满博弈与技术突破的历史。
2o世纪7o年代,冷战对峙正酣,苏联军方意识到,服役多年的“飞毛腿”
导弹已难以满足现代化作战需求。
其液体燃料加注耗时久、射准备程序繁琐,且精度欠佳,难以对北约在欧洲的关键节点实施精准打击。
为此,苏联启动秘密研计划,要求研制一款固体燃料、高机动性、高精度的新型战术导弹,“奥卡河”
导弹应运而生。
198o年,“奥卡河”
导弹正式服役,凭借单级固体燃料动机,它将射准备时间压缩至数分钟,战场生存能力大幅提升。
其4oo公里的射程与3o米级的圆概率误差,相较“飞毛腿”
堪称降维打击。
在驻欧苏军序列中,“奥卡河”
导弹逐步替代“飞毛腿”
,成为战术打击的核心力量。
部署于东欧的射车如同蛰伏的钢铁巨蟒,北约军事基地、指挥中枢皆被纳入威慑范围,迫使西方不断调整军事部署与防御策略。
除苏联军队外,保加利亚、原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军队也装备了该导弹。
奥卡河导弹作为苏联军工智慧的结晶,在性能上堪称近程战术导弹的巅峰之作。
它采用固体燃料动机,这使其具备快反应能力,从行军状态转入射准备仅需8分钟,极大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
导弹全长72米,弹径o97米,射重量38吨,却能携带重达482公斤的战斗部,可根据不同作战需求换装高爆弹头、集束子母弹、钻地弹等多种类型。
在制导系统方面,奥卡河导弹配备惯性制导、地形匹配修正与光学景象匹配制导,使其在28o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达到3o米级,若采用景象匹配制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