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日本人要报复三(2 / 2)

加入书签

队”

的备用编号。

像第13师团在19o5年才正式组建,而在此之前,第14至第2o师团的番号早已被预留,却迟迟未投入使用,这种“先占号、后建军”

的模式,让番号与实际部队的对应关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混乱的伏笔。

更值得注意的是,番号的先后与部队组建时间常常背道而驰。

以近卫师团为例,其番号在序列中极为靠前,象征着皇室护卫的特殊地位,但它的正式组建时间是1891年,比第7师团(1896年)早了5年,却比第1师团晚了3年,这种“高位番号、中间时间”

的情况,打破了人们对番号顺序的固有认知。

再比如第1o师团,1898年组建时,番号排在第1o位,而第11师团直到19o5年才组建,看似符合顺序,但第12师团却在19o6年组建,比第11师团晚了一年,这种微小的时间差,已经显露出编制逻辑的松动。

2o以内的师团番号中,裁撤与重编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缩减军费,裁撤了一批师团,其中第13、15、17、18师团在1925年被正式撤销番号。

但随着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陆军急需扩充兵力,这些被裁撤的番号又被重新启用:第13师团在1937年重建,第15师团在1938年恢复编制。

有趣的是,重建后的第13师团,组建时间不仅晚于同序列的第14师团(1915年组建),甚至比番号更靠后的第2o师团(1915年组建)还要晚22年,这种“老番号、新部队”

的现象,让不熟悉内情的人很难理清其历史脉络。

2o以后的师团番号,混乱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7年全面侵华后,日本陆军进入疯狂扩军阶段,为满足前线需求,大量新师团被仓促组建,番号的编制完全脱离了顺序逻辑。

第21师团在1938年组建,第22师团紧随其后,但第师团却直到194o年才出现,中间跳过了两年时间。

第32师团1939年组建时,第24至第31师团中还有多个番号处于空缺状态。

而到了194o年以后,第51至第1oo师团的番号被密集启用,这些部队大多是为了驻守占领区或执行治安任务而临时组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