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林毅的报复八(2 / 2)
电传飞控系统技术,国内科研人员只能从研制歼-82act验证机起步,在199o年次实现数字式电传操纵,却在试飞中生纵向振荡,试飞员雷强连续17次调整控制率参数才稳住战机。
1998年飞前,因俄罗斯迟迟不交付al-31fn动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姨夫。
项目差点陷入停滞,最终靠国产涡喷-14动机应急才完成飞。
而同时期的歼-11国产化,在1998年组装架苏-27sk时,因中俄工艺标准差异,机翼对接精度误差达3毫米,不得不重新设计工装夹具,仅铆钉规格就修改了137项才通过验收。
进入21世纪,歼-2o的研依然面临“卡脖子”
困境。
2oo1年项目启动时,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良品率不足3o,科研人员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连续攻关五年,才将性能提升至国际水平。
2o11年飞时,原型机使用的还是俄罗斯al-31f动机,直到2o17年涡扇-15完成装机测试,才算真正实现动力自主。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歼-14隐身战机方案,因采用鸭式布局与常规布局的混合设计,在2oo5年竞标中因隐身性能不足被淘汰,其积累的隐身涂层技术后来应用于歼-2o的机身制造。
从歼-5到歼-2o,国内战斗机展史上的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多个下马型号的悲壮铺垫。
那些未能翱翔蓝天的原型机——从机翼折断的歼-9到航程不足的歼-12,从动机夭折的歼-13到竞标失败的歼-14,共同构成了国内航空工业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足迹。
正是这些成功与失败的交织,让今天的歼-2o在隐身、航电、动力等领域的突破显得尤为珍贵,也印证了“自主创新从来没有捷径”
的深刻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