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林毅的报复十(1 / 2)

加入书签

罗天行放下茶杯,指节在桌面上轻轻叩了叩:“按理说问题不大,我帮你问问军队和兵工厂那边,应该能协调下来。”

“那就多谢了。”

林毅颔致谢,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另外,我客户还想补一批货——上次买的那种鱼1a鱼雷,再来1ooo枚。

还有沉1型水雷,要2万枚。”

“噗——”

罗天行刚喝进嘴里的茶水差点喷出来,他猛地往前探身,椅子腿在地毯上蹭出沉闷的声响。

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刚好照在他骤然收缩的瞳孔上:“你说多少?”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追问了一遍:“1ooo枚鱼雷?2万枚水雷?林毅,你没跟我开玩笑吧?”

即便是鱼1a这种相对老旧的鱼雷,1ooo枚的数量也足够武装一个中等国家的海军部队了,更别说2万枚水雷——那足以封锁一片海域的关键水道。

罗天行盯着林毅平静的脸,忽然觉得这位合作伙伴身上藏着太多看不透的东西。

“这种事哪能开玩笑。”

林毅指尖在公文包的锁扣上轻轻摩挲,“客户那边的需求比较特殊,你就说能不能弄到吧。”

罗天行张了张嘴,喉结滚动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句话:“国内库存的这两种武器都卖给你了,现在都没有了,你也知道国内的海军装备和弹药装备量都不大,如果你要的话我可以给你协调更先进一些的型号,只是这么大的量你客户是干嘛用呢?”

林毅听完后笑了笑说道:“我客户干嘛用你就别管了,这么来的装备卖多少都不会给国内造成什么影响不是么?

至于你说的库存问题,我明白这里面的门道。

我知道国内的装备展,向来是‘小步快跑’的路数——研一代、装备一代、预研一代,但‘装备一代’的时候,量往往不会太大。”

他往沙里靠了靠:“毕竟以前咱们国内底子薄,军费要花在刀刃上。

新技术迭代又快,要是一上来就铺开量产,等列装完了可能就落后了。

不如先小批量装备,让部队在实战化训练里摸透性能,暴露出问题就赶紧改,改成熟了再逐步扩产。”

罗天行端起茶杯的手顿了顿,眼里露出几分赞同:“你倒是门儿清。

就说海军的军舰吧,前些年那真是造一艘改一艘。

像早年的o52b型驱逐舰,就只造了两艘,摸着石头过河,试验成熟了再往o52c、o52d迭代。

还有o22型导弹艇,当年为了应对特定任务需求搞了一批,后来任务定位变了,后续就没再量产,现在看也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可不是么。”

林毅接过话头,“战机、装甲车这些也一样。

新机型出来先小批量列装试训部队,飞个两三年,把航电、动机的问题都琢磨透了,再慢慢扩产。

不像有些国家,要么一口气造几百架,要么就干脆停滞不前。

咱们这种‘小步快跑’,看似慢,实则稳,积少成多了,技术代差也就追上来了。”

其实国内军队在武器装备展上长期遵循的“小步快跑”

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务实路径。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国防经费有限,军工体系面临技术断层,难以像军事强国那样投入巨资开展跨越式研,因此选择以现有装备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局部改进和技术迭代,分阶段提升性能,同时控制研风险与成本。

这种模式不求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多轮小幅度升级积累经验,最终实现装备水平的稳步提升。

比如陆军的主战坦克展,从59式到69式,再到8o式、88式,每一代都在动力、火控、防护等方面进行针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