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林毅的报复十(2 / 2)

加入书签

性改进,每型装备生产数量不多但持续优化,为后续更先进型号的研奠定了扎实基础。

海军舰艇的展同样如此,从早期的o51型驱逐舰到o52型,再到后续的改进型号,逐步在舰载武器、电子设备、动力系统等领域实现突破,避免了因技术跨度太大而导致的项目风险。

与此同时,2o世纪8o年代的两伊战争,为国内武器出口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机遇。

当时伊拉克和伊朗陷入长期战争,双方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而美苏等国因政治因素对两伊实施武器禁运,这让国内的武器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

国内秉持中立立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向双方出口武器,形成了独特的军贸格局。

伊拉克从国内采购了数千辆69式主战坦克、数百门火炮以及歼-7战斗机、轰-6d轰炸机等装备,伊朗则购买了歼-7战斗机、63式装甲车、“蚕”

式反舰导弹等武器。

这些出口不仅为国内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国内军工企业获得了实战检验装备性能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部分出口到两伊的武器性能甚至过了国内军队同期自用的装备。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两伊作为石油富国,有足够的资金为武器性能支付溢价,他们对装备的某些性能有着特殊要求,国内军工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会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出口给伊拉克的69-ii型坦克,根据中东沙漠环境的特点,强化了动机的散热系统和沙尘过滤装置,还换装了更先进的火控系统,而国内自用的69式坦克因作战环境不同,并未进行这些改进。

出口的歼-7战斗机,搭载了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平视显示器、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航电设备,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而国内同期装备的歼-7型号受限于经费和技术条件,未能配备这些设备。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也为出口武器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助力。

当时国内军工正处于技术积累阶段,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能够快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出口装备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