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发展规划(十二)(2 / 2)

加入书签

同时,苏联设备的设计标准、原材料要求与国内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比如设备所需钢材型号在解放区无法生产,只能通过有限进口渠道获取,极大限制了设备正常使用与生产效率提升,从国外引进工业资源的目标仍未实现。

直到全国解放后,大规模工业建设才真正迎来契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发展工业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支援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苏联基于国际形势与中苏关系,同意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工业援助,双方签订一系列协议,确定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涵盖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多个重要领域。

这些项目中,既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有重型机械厂、发电厂、煤矿等,几乎涵盖了工业体系的核心环节。为保障项目推进,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工业设备,还派遣了数千名技术专家到中国,帮助进行工厂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并对中国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资料与设计图纸,帮助中国掌握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在苏联的支援下,大批工厂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比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哈尔滨锅炉厂等,这些工厂的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中国工业领域的诸多空白,还初步构建起中国的重工业体系。

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厂从设计、建设到设备安装调试,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